梅州光影戏剧网

马金凤戏曲穆桂英挂帅有何独特艺术魅力?

马金凤作为豫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独特的“铁嗓子”“铜腔”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而《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无疑是其艺术生涯中最耀眼的代表作之一,这出戏不仅凝聚了马金凤数十年舞台实践的精华,更以其对传统戏曲人物塑造的突破,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融合的经典范本,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马金凤戏曲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与《穆桂英挂帅》的缘分,始于她对传统戏曲革新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文艺界提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统戏曲面临着如何适应新时代审美的课题,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马金凤在原传统戏《穆柯寨》《天门阵》《女中魁》的基础上,整合改编出《穆桂英挂帅》,此时的马金凤已凭借《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等剧目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她敏锐地意识到,穆桂英这一角色不应仅是“能征善战”的符号,更应是一个有血有肉、兼具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的立体女性,这种认知,为《穆桂英挂帅》的成功奠定了核心基础。

《穆桂英挂帅》的剧情围绕北宋时期穆桂英从“山寨之主”到“挂帅出征”的转变展开:穆桂英与杨宗保成婚后,隐居山寨二十余年,当辽军入侵、朝中无将时,佘太君亲自搬兵,穆桂英虽因朝廷曾负杨家而心有犹豫,但在“国家危亡匹妇有责”的感召下,最终摒弃前嫌,挂帅出征,展现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情壮志,马金凤对这一人物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的“类型化”局限——她不再是单纯的“刀马旦”或“闺门旦”,而是融合了“青衣”的端庄、“刀马旦”的英武与“老旦”的沉稳,创造出独特的“穆桂英范式”。

在表演艺术上,马金凤为穆桂英注入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她的唱腔被誉为“金声玉振”,豫剧豫西调的苍劲浑厚在她身上发挥到极致:高音区穿云裂石,低音区如钟磬悠扬,既能表现穆桂英挂帅时的雷霆万钧,也能刻画她忆及杨家将往事时的百感交集,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核心唱段为例,马金凤运用“嗨腔”“炸音”等技巧,将穆桂英听到炮声后的震惊、回忆往昔的悲愤、决心出征的激昂层层递进,唱腔如行云流水,又似惊涛拍岸,短短几句便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念白也别具匠心,既保留了戏曲韵白的节奏感,又融入了生活化的口语,让穆桂英的语言既有“帅”的威严,又有“人”的温度。

身段表演上,马金凤打破了“程式化”的束缚,将传统武戏的“把子功”与文戏的“水袖功”巧妙结合,在“挂帅”一场中,她身披帅盔、手持帅印,步伐稳健如松,眼神炯炯如电,一个“亮相”便尽显统帅风范;而在“见娘”一场中,她面对佘太君,从倔强到动容,通过水袖的翻飞、眼神的流转,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情感转变细腻呈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过半百的马金凤在舞台上仍能完成“劈叉”“鹞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这种“文武兼备”的功底,不仅是对演员技艺的考验,更是对人物“老当益壮”精神的有力诠释。

马金凤戏曲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塑造的穆桂英,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打动人心,根本在于她赋予了角色“人”的普遍情感与精神共鸣,在传统戏曲中,女性英雄常被塑造成“无欲则刚”的符号,而马金凤的穆桂英却有“私心”——她会因朝廷猜忌而赌气,会因挂帅影响家庭生活而犹豫,这些“不完美”恰恰让人物更加真实,但当国家危亡之际,她又能以“保家卫国”为重,超越个人恩怨,这种“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正是穆桂英形象的核心魅力,也是马金凤对传统戏曲人物塑造的一大突破。

《穆桂英挂帅》的成功,不仅成就了马金凤的艺术高峰,更推动了豫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1959年该剧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盛赞“穆桂英挂帅是出好戏,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并鼓励马金凤“多演这样的戏”,此后,该剧被全国多个剧种移植,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马金凤的表演也被录制成唱片、电影,影响了几代戏曲观众。“我不挂帅谁挂帅”已成为激励民族精神的口号,而马金凤的“穆桂英”则与梅兰芳的“贵妃”、程砚秋的“昭君”等形象并列,成为中国戏曲人物塑造的典范。

为了让更清晰地展现马金凤在《穆桂英挂帅》中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其代表表演片段与艺术特色的对照表:

表演片段 艺术特色 观众反响与意义
辕门外三声炮 唱腔运用“嗨腔”“炸音”,高亢激越;配合“蹉步”“亮相”,表现穆桂英的震惊与决心。 成为豫剧经典唱段,被广泛传唱,展现人物“挂帅”的豪情壮志。
见佘太君 念白融入口语,水袖翻飞表现情绪波动;眼神从倔强到动容,展现内心矛盾。 细腻刻画人物“家国情怀”与“个人恩怨”的挣扎,让观众感受到英雄的“人性化”。
点将出征 身段稳健,步伐如松;结合“劈叉”“鹞子翻身”,展现老将风采与统帅威严。 打破年龄限制,以“文武兼备”的功底诠释“老当益壮”,成为戏曲表演“技艺合一”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马金凤版本的穆桂英与其他豫剧演员塑造的穆桂英有何不同?
A1:马金凤版本的穆桂英最大不同在于“人物性格的立体化”与“表演艺术的融合性”,在人物塑造上,她突破了传统穆桂英“单一英雄”的形象,加入了“赌气”“犹豫”等生活化细节,让角色既有“帅”的威严,又有“人”的温度;在表演上,她融合了“青衣”“刀马旦”“老旦”的表演技巧,唱腔以豫西调为基础,结合个人嗓音特点形成“铜腔”,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英雄的豪迈,这种“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风格,成为穆桂英表演的标杆。

马金凤戏曲穆桂英挂帅

Q2:《穆桂英挂帅》为何能成为马金凤的代表作,并经久不衰?
A2:该剧能成为马金凤的代表作,首先在于其对“穆桂英”这一形象的深度挖掘——通过“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冲突,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具有时代精神的英雄女性,超越了传统戏曲人物的单薄;马金凤的表演艺术与角色高度契合,她的“铁嗓子”“铜腔”与穆桂英的豪情壮志相得益彰,身段表演既有传统功底又有创新,实现了“人戏合一”,而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则在于剧目传递的“爱国主义”与“担当精神”具有永恒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不挂帅谁挂帅”的豪情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