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商丘的广袤乡村,有一种声音总能穿透田野的薄雾,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那是唢呐班吹奏豫剧的声响,不同于专业剧团的舞台表演,商丘的唢呐班将豫剧的唱腔与唢呐的嘹亮融为一体,成为红白喜事、庙会节庆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舞台”,他们既是乐师,也是演员;既吹奏激昂的曲牌,也演唱原汁原味的豫东调,用最质朴的方式,让豫剧在乡间烟火中代代相传。
历史渊源:从“吹歌班”到“唱戏班”的融合
商丘作为豫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本土声腔“豫东调”以高亢激越、粗犷豪放著称,而唢呐在河南民间素有“喇叭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自古是仪式与娱乐的“主角”,明清时期,商丘因运河之便成为商埠重镇,民间庙会、集市频繁,对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最初的唢呐班以“吹歌班”形式存在,主要吹奏《小桃红》《大汉江》等传统曲牌,用于婚丧嫁娶的仪式环节。
随着豫剧在商丘的流行,聪明的唢呐艺人开始尝试将豫剧唱腔融入吹奏——他们用唢呐模仿生、旦的唱段,既保留了豫剧的旋律,又增添了唢呐的穿透力,到了清末民初,农村看戏成本高、机会少,唢呐班便顺势转型,不仅吹奏,更直接“唱戏”:班主通常是技艺全面的“把式”,既能吹唢呐,能拉坠胡,还能生旦净丑“一脚踢”,这种“吹唱结合”的形式,逐渐成为商丘唢呐班的独特标识,也让豫剧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深入乡村。
表演形式:乡土舞台上的“全能班底”
商丘唢呐班的编制灵活精简,少则5人,多则8人,却撑起了一场场完整的“豫剧大戏”,班内角色分工明确,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主唱兼主奏:通常是班主或资深艺人,既能操持唢呐吹奏前奏、间奏,又能用本嗓或二本腔演唱生、旦唱段,是演出的“灵魂人物”。
- 伴奏组:包括坠胡(主弦乐器,托腔保调)、二胡(辅助旋律)、梆子(打节奏,分“二梆”“快梆”)、大锣、小锣、手镲(打击乐,烘托气氛)。
- 配角演员:由年轻艺人或“学徒”担任,专攻丑角、彩旦等“轻巧”行当,穿插插科打诨,调节现场气氛。
演出的场景极具乡土气息:村头打麦场、祠堂院落、甚至婚丧嫁娶的院门口,支起简单的木板台,挂上写着“XX唢呐班”的红布条,便是舞台,演出内容以经典豫剧折子戏为主,如《卷席筒》《秦琼还家》《花木兰选段》等,也有根据现场需求即兴编唱的“戏歌”——比如给新人唱“龙凤呈祥”,给寿星唱“福如东海”,唱词融入方言土语,亲切又热闹。
艺术特色:唢呐与豫剧的“乡土交响”
商丘唢呐班唱豫剧,最动人的是它“土得掉渣却美得纯粹”的艺术特色。
唱腔上,他们保留了豫东调“大本腔”(真嗓,浑厚如钟)和“二本腔”(假嗓,高亢似鹰)的鲜明对比,比如唱《穆桂英挂帅》中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班主会先用唢呐吹奏一句高亢的引子,再突然转回真嗓,字字铿锵,带着泥土的腥味和麦浪的翻涌,艺人还常在唱腔中加入“哭腔”“笑腔”,模仿生活中的哭声、笑声,让戏曲与生活无缝衔接。
乐器融合上,唢呐不仅是伴奏,更是“第二人声”,高音唢呐模仿花旦的尖细嗓,中音唢呐勾勒老生的沉稳,甚至能“吹”出武生的“叫板”,一段《朝阳沟》选段,唢呐与对唱演员你追我赶,如同田间地头的“对歌”,热闹又鲜活。
即兴发挥是另一大亮点,没有固定的剧本,艺人根据“戏路”(故事框架)现编现唱:唱到村口老槐树,就加一段“这棵槐树百年长,见证了咱村多少悲欢喜事”;遇到邻村来听戏的,就调侃“东头王婶来得早,占个位置听得好”,台下哄堂大笑,戏与生活早已浑然一体。
社会功能:乡村生活的“声音纽带”
在商丘乡村,唢呐班唱豫剧从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仪式的一部分、情感的载体。
婚丧嫁娶中,唢呐班是“气氛组”:娶亲时吹《百鸟朝凤》,锣鼓喧天送新娘;丧葬时奏《哭皇天》,悲戚哀婉悼亡灵,他们唱的戏也贴合仪式——婚礼上唱《花为媒》,祝新人“才子佳人配一对”;葬礼上唱《三娘教子》,劝世人“忠孝传家久”,这些戏词超越了娱乐,成为乡村伦理的“活教材”。
节庆庙会里,唢呐班是“顶梁柱”:春节、元宵节、庙会,他们搭台唱戏,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村民们扛着板凳、拎着干粮来听,边听边聊家长里短,戏台成了“乡村议事厅”,有老人说:“听了一辈子唢呐班,听的不光是戏,是邻里的情,是过年的味。”
随着乡村旅游兴起,商丘唢呐班又成了“文化名片”:在虞花生态园、商丘古文化旅游区,他们为游客表演“唢呐唱豫剧”,让外地人感受“豫东乡土戏曲”的魅力。
传承现状:在坚守与创新中求变
这门古老艺术也面临传承困境,老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却不愿接班——“学唢呐太苦,吹一天嘴磨出血,还挣不到几个钱”,这是不少年轻学徒的心声,商丘现有唢呐班不足百个,比上世纪80年代少了七成。
好在,政府和民间力量正在行动,2018年,“商丘唢呐艺术”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政府定期举办唢呐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授课;一些乡村学校开设“非遗课堂”,让孩子们学吹唢呐、唱豫剧;短视频平台上,年轻艺人用“唢呐唱豫剧+直播”的形式吸引粉丝,让这门艺术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比如90后唢呐手王帅,用唢呐改编《穆桂英挂帅》片段,在抖音上收获百万点赞,他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得用新办法让它‘活’起来。”
商丘唢呐班常用乐器及角色分工
乐器种类 | 演奏者角色 | 主要作用 |
---|---|---|
唢呐(高/中音) | 主奏/主唱 | 吹奏引子、间奏,模仿生旦唱腔;部分艺人能边吹边唱,一人分饰多角。 |
坠胡 | 主弦伴奏 | 托腔保调,跟随唱腔旋律拉奏,是“唱腔的影子”。 |
梆子 | 打击乐 | 控制节奏,“慢板”“快板”的切换通过梆子敲击速度体现,是戏曲的“骨架”。 |
大锣、小锣 | 打击乐 | 渲染情绪:大锣表庄重,小锣表轻快,配合剧情起伏制造“声画感”。 |
二胡 | 辅助弦乐 | 填充和声,让旋律更饱满,多用于抒情唱段的伴奏。 |
商丘唢呐班代表唱腔特点
唱腔类型 | 特点 | 适用行当及代表剧目 |
---|---|---|
大本腔 | 真嗓演唱,声音浑厚苍劲,中音区为主,如黄土地般质朴。 | 老生(《秦琼还家》中“秦琼策马赶路程”)、黑头(《包青天》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二本腔 | 假嗓演唱,声音高亢激越,拖腔悠长,似麦浪翻滚般直白。 | 花旦(《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小生(《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 |
垛子板 | 节奏明快,字多腔少,叙事性强,如同村民拉家常般亲切。 | 丑角(《七品芝麻官》中“当官难,难当官”)、彩旦(《卷席筒》中“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
FAQs
问:商丘唢呐班唱豫剧和专业的豫剧院团表演有什么不同?
答:表演主体不同,唢呐班是民间业余班社,成员多为农民,农忙种地、农闲唱戏;专业院团是职业演员,经过系统训练,讲究“四功五法”,演出形式不同,唢呐班更“接地气”,常在露天场地表演,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即兴编词、方言俚语是常态;专业院团在剧院演出,程式化强,唱词固定,注重舞台呈现的规范性,功能不同,唢呐班兼顾仪式、娱乐、教化,是乡村生活的“粘合剂”;专业院团侧重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播,更追求“美”的极致。
问: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商丘唢呐班这种传统艺术?
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苦”,唢呐吹奏需长期练习“腮帮力”“丹田气”,嘴上磨出血泡是常事,年轻人缺乏这份耐心;二是“穷”,农村唢呐班一场演出收入仅几百元,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维持生计;三是“观念”,部分年轻人认为“吹喇叭”是“下九流”的工作,不如进工厂、考公务员体面,短视频、流行文化的冲击,也让传统艺术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下降,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大和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已有少数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这门艺术,加入传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