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荣翔作为裘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其京剧唱段以浑厚苍劲的嗓音、细腻传神的表演和深得裘派精髓的艺术风格,成为京剧花脸艺术中的经典代表,他师承裘盛戎,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将铜锤花脸的“唱、念、做、打”推向新的高度,尤其在唱腔艺术上,既有裘派“脑后音”“擞音”的技巧精髓,又通过情感注入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了“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貌。
方荣祥的唱腔艺术核心在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他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音色如铜钟般浑厚,又似金石般清亮,尤其在“脑后音”的运用上堪称一绝,这种发声技巧需将气息下沉,通过胸腔、鼻腔与头腔的共鸣,使声音从后脑勺穿透而出,既保证了音量的饱满,又不失细腻的层次感,例如在《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开篇“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句,“包”字用脑后音起腔,沉稳中带着威严,“开封府”三字则通过鼻腔共鸣增强厚重感,瞬间将包拯铁面无私的官员形象立住,而在“陈世美准了秦香莲的状”的“状”字上,他运用“擞音”技巧,通过声音的细微颤动,既表现了包拯内心的激愤,又保持了花脸行当的沉稳大气,避免了情绪外露的浮夸。
在板式运用上,方荣祥善于根据人物性格调整节奏与力度,使唱腔与人物情感高度统一,如《姚期》中“皇恩浩荡如山重”的二黄慢板,他以舒缓的节奏、深沉的音色,展现老将军姚期受封时的感恩与惶恐,“皇恩浩荡”四字一字一顿,尾音微微下沉,仿佛能看到姚期双手捧笏、躬身谢恩的身段;而到“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伤”时,节奏突然转急,声音中带着一丝苍凉,通过“擞音”与“炸音”的结合,将岁月沧桑与内心的悲愤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这种“慢中见稳、快中含情”的处理,让唱腔不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
方荣祥的代表剧目中,经典唱段不胜枚举,每一首都凝聚着他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匠心,以下为其部分代表剧目及经典唱段的艺术特点分析:
剧目 | 经典唱段 | 唱腔特点与人物塑造 |
---|---|---|
《铡美案》 |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西皮导板与原板结合,脑后音与虎音并用,突出包拯的威严正直;“秦香莲她夫妻们回乡转”一句转快板,节奏明快,表现对民情的关切。 |
《姚期》 | “皇恩浩荡如山重” | 二黄慢板为主,唱腔舒缓深沉,通过擞音与下滑音,展现老将的忠厚与沧桑;“小奴才做不的栋梁材”转流水板,情绪转激愤,体现对儿子的痛惜与训诫。 |
《将相和》 |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 二黄原板,融入老生唱腔的婉转,表现蔺相如的谦和智慧;“上殿来与孤王争论一番”一句,声音突然拔高,用炸音展现据理力争的勇气。 |
《赤壁之战》 | “曹操带领八十五万兵” | 西皮流水板,节奏明快流畅,字字铿锵,通过垛句展现周瑜的运筹帷幄;“这一阵杀得曹操胆寒心惊”转散板,尾音拖长,尽显胜利后的豪迈。 |
方荣翔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裘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他打破了“铜锤花脸重唱功、做功次要”的传统观念,将身段表演与唱腔紧密结合,如在《姚期》中“皇姑打了我四十棍”一句,他配合揉肩、顿足的身段,唱腔中带着隐忍的痛楚,让“唱做一体”成为裘派表演的新标准,他还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将裘派“脑后音”“擞音”等核心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为京剧花脸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方荣祥的唱段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他始终将“人物塑造”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无论是包拯的刚正、姚期的忠厚,还是蔺相如的智慧,他都能通过唱腔的细微变化,让人物从舞台上“活”起来,走进观众心中,这种“技为戏服务,情为魂所系”的艺术理念,至今仍是京剧演员学习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问:方荣翔的裘派唱腔中,“脑后音”的发声技巧具体要如何掌握?
答:“脑后音”是裘派唱腔的核心技巧之一,其关键在于气息与共鸣的配合,首先需保持深呼吸,将丹田之气提起,通过横膈膜的控制,使气息沉稳有力;发声时,软腭上提,打开后咽壁,让气流冲击声带后部,声音经头腔共鸣,从后脑勺透出,练习时可先从“啊”“哼”等单音开始,感受声音从后向前的穿透感,再逐步结合字音,如“包”“开”“皇”等字,注意避免用喉部力量硬挤,而是以气带声,让声音自然饱满,方荣翔曾强调,脑后音的运用需服务于情感表达,而非单纯炫技,只有将技巧融入人物情感,才能真正唱出裘派的韵味。
问:方荣翔在《铡美案》中饰演包拯,如何通过唱腔表现人物“铁面无私”与“体恤民情”的双重性格?
答:在《铡美案》中,方荣翔通过唱腔的节奏、力度与音色变化,精准展现了包拯的双重性格,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开篇,他用沉稳的脑后音、较慢的节奏,突出官员的威严与铁面;“陈世美准了秦香莲的状”一句,声音突然转亮,节奏加快,表现出对民情的关注;而当唱到“人来看过香莲状”时,他又用苍凉的音色与下滑的尾音,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在“驸马不必巧言讲”的快板部分,他字字铿锵,用炸音展现对陈世美的愤慨;而在“手执钢鞭将你打”的拖腔中,又通过擞音的细腻处理,暗示出内心的不忍,这种“刚中有柔、威中含情”的唱腔处理,让包拯的形象既有官员的威严,又有人的温度,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