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马晓雅豫剧唱段

马晓雅作为当代豫剧常派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扎实的唱腔功底、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在豫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其唱段既有常派艺术“刚健明亮、大气磅礴”的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成为连接传统豫剧与当代观众的重要桥梁,她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守正创新”展开,在继承常香玉大师“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戏曲表演的边界,让经典唱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马晓雅豫剧唱段

马晓雅的豫剧唱段多以经典剧目为载体,每一首都凝聚着她对人物的理解与艺术的追求,在《花木兰》中,她饰演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唱腔兼具女性的柔韧与将士的豪迈,最具代表性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段,她以[二八板]为基调,开头“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用中速起腔,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既保留常派“吐字重、咬字准”的特点,又通过“谁说女子享清闲”的“清闲”二字拉长音调,辅以眼神的微颤与指尖的轻点,将花木兰对世俗偏见的委屈与不甘娓娓道来;转至“男子打仗到边关”时,节奏突然加快,转为[快二八板],唱腔如疾风骤雨,字字铿锵,配合大幅度的水袖动作,展现出花木兰决心代父从军的果敢,这段唱段中,她巧妙运用“偷气”“换气”技巧,在“白天去种晚上纺”的长句中气息绵长不乱,在“将士们才能把敌杀”的高音处用假声托举,既展现花木兰的日常辛劳,又凸显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层次分明,情感饱满。

在《穆桂英挂帅》中,马晓雅演绎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则展现了常派唱腔的磅礴气势,开篇“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以[导板]起腔,高亢激越,如惊雷炸响,瞬间将观众带入战场氛围;转入“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时,她采用[慢板],唱腔沉稳厚重,每一个字都如磐石落地,配合稳健的台步与挺拔的身姿,将穆桂英虽已年过半百却仍心怀家国的老将风采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我不挂帅谁挂帅”一句,她用重音强调“挂帅”二字,拖腔长达十余秒,气息控制如抽丝般均匀,同时眼神从凝重到坚定,再到决绝,配合披风的甩动,将穆桂英临危受命的豪迈与责任感推向高潮,这段唱段中,她将豫剧的“唱、念、做、打”融为一体,在唱腔中融入武生的刚劲,在身段中吸收旦身的柔美,刚柔并济,极具舞台感染力。

而在《红娘》中,马晓雅对“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以下”的演绎,则展现了她在闺门旦表演中的灵动与俏皮,这段唱腔以[二八板]为主,节奏轻快活泼,她用“尖音”表现红娘的机灵,如“棋盘以下”的“以”字,舌尖轻点,声音清脆如莺啼;唱至“我若不把红娘当”时,突然放慢速度,用下滑音表现红娘的嗔怪,同时歪头、眨眼,嘴角微扬,将少女的娇憨与狡黠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注重唱腔与念白的结合,念白如“张生,你真是个傻小子呀!”生活化又不失戏曲韵律,与唱腔形成互补,让红娘这一形象既符合原著中的灵动聪慧,又充满现代观众喜爱的亲切感。

马晓雅豫剧唱段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马晓雅不同唱段的艺术特色,以下表格归纳其代表剧目唱段的核心特点:

剧目 唱段名称 唱腔特点 艺术表现
《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以[二八板]为基础,融合[快二八板],吐字清晰,气息绵长,高音区通透 通过节奏与音色的变化,展现花木兰从委屈不甘到坚定从军的心理转变,身段兼具柔美与英气
《穆桂英挂帅》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导板]起腔高亢,[慢板]沉稳厚重,拖腔饱满,融入武生刚劲 配合稳健台步与眼神变化,凸显穆桂英老将的豪迈与责任感,气势恢宏
《红娘》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以下” [二八板]轻快,运用“尖音”与下滑音,念白生活化 通过眼神、表情与手势的配合,刻画红娘的机灵娇憨,唱念结合灵动自然

马晓雅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在唱腔技巧上,更在于她对“人物内核”的深度挖掘,她曾说:“唱腔是外壳,人物才是灵魂。”在《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段,她没有单纯追求悲情,而是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表现秦香莲的隐忍与智慧:“悲切切出宫门”用低沉的气声表现其委屈,转至“纵死黄泉也甘心”时突然拔高,却不是嘶吼,而是带着一种决绝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软弱,而是底层女性在绝境中的坚韧,这种“以情带声”的演绎,让传统唱段摆脱了“重技巧、轻情感”的桎梏,更具现代审美价值。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马晓雅始终致力于让古老剧种走进当代生活,她不仅活跃在舞台上,更通过“豫剧进校园”“线上戏曲课堂”等形式,让年轻观众感受豫剧的魅力,她复排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背景、灯光设计,却始终保留戏曲“写意”的美学精髓;她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焦裕禄》,将豫剧唱腔与时代精神结合,用“二八板”唱出焦裕禄的为民情怀,让戏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她的努力,让豫剧不再是“爷爷奶奶的艺术”,而成为年轻人愿意了解、喜爱的文化符号。

马晓雅豫剧唱段

相关问答FAQs

问:马晓雅的唱腔与其他常派演员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马晓雅在继承常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基础上,更注重“人物化”与“时代感”的结合,与常派其他演员相比,她的唱腔在技巧上更强调“气息的层次感”,如在悲情戏中用“气声”传递细腻情感,在英姿戏中用“假声托举”增强爆发力;在表演上,她善于将戏曲程式与生活化细节融合,如《红娘》中的眨眼、歪头等动作,既保留戏曲韵味,又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让人物更具亲和力,她还积极探索豫剧与流行音乐、话剧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为传统唱腔注入新的活力。

问:普通人如何更好地欣赏马晓雅的豫剧唱段?
答:欣赏马晓雅的豫剧唱段,可从“听、看、悟”三个维度入手。“听”即关注唱腔的板式变化与情感表达,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从[二八板]到[快二八板]的节奏转换,对应人物情绪的变化;“看”则是观察她的身段、眼神与表情,如《穆桂英挂帅》中“我不挂帅谁挂帅”的眼神从凝重到坚定,配合披风的甩动,增强舞台感染力;“悟”则是结合剧情与人物背景,理解唱段背后的情感内核,如《秦香莲》中“见皇姑”的悲情,不仅是个人遭遇的委屈,更是底层女性在封建压迫下的坚韧,可通过她的线上戏曲课堂或访谈节目,了解她对人物的理解与创作理念,从而更深入地感受豫剧艺术的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