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名段欣赏中,李鸣岩的演绎艺术有何独特魅力与动人韵味?

李鸣岩作为当代京剧老旦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细腻的人物塑造和醇厚饱满的唱腔,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深耕老旦艺术数十载,不仅继承了传统剧目的精髓,更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上独树一帜,让老旦这一行当的魅力在当代观众中焕发新生,老旦在京剧行当中以表现老年女性为主,唱念做表需兼具“老态”与“神韵”,既要体现年龄特征,又要传递人物情感,李鸣岩恰好在这两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表演既有传统艺术的根脉,又融入了当代审美的表达,成为连接京剧老旦艺术与当代观众的桥梁。

京剧名段欣赏李鸣岩

李鸣岩的艺术成长离不开名师的悉心指导与自身对传统的敬畏,她早年师从京剧老旦名家李金泉、王玉敏,深得老旦艺术真传,李金泉先生是“老旦三杰”之一,以唱腔高亢激越、念白铿锵有力著称,尤其擅长表现老年女性的刚毅与悲壮;王玉敏先生则注重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表演端庄大气,念白讲究“气口”与“韵律”,李鸣岩在继承两位恩师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嗓音宽厚、音域宽广、中低音区饱满结实,形成了“刚柔并济、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她既保留了老旦唱腔的苍劲老辣,又融入了女性角色的温婉柔情,打破了老旦表演“重唱轻念”的传统,在念白的节奏、气口、情感层次上精益求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传统剧目《钓金龟》中,她通过“开窑”一折的哭腔,将康氏老年丧子的悲痛演绎得层次分明,既有“苦哇!”一声哭头的撕心裂肺,又有“我的儿啊”拖腔的如泣如诉,让观众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中感受到人物的命运悲怆。

在众多代表剧目中,《杨门女将》中的“寿堂”一折堪称李鸣岩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她饰演的佘太君,既是杨家的精神支柱,又是失去孙儿的悲情祖母,更是抵御外敌的巾帼英雄,这一折中,佘太君在寿堂上突然接到孙儿杨宗保阵亡的噩耗,强忍悲痛稳定军心,李鸣岩的表演将人物内心的波澜与外在的克制完美融合,唱腔上,她以【西皮导板】【慢板】为主,“劝梓潼莫悲伤”的导板,声音从压抑到爆发,如惊雷乍现,展现佘太君内心的巨大震撼;慢板“听罢言来怒火燃”则节奏沉稳,字字铿锵,既有老将的威严,又有祖母的慈爱,念白方面,“老身佘太君”一句,声音洪亮中带着苍老,尾音微微下沉,既有统帅的威严,又有长者的慈祥,瞬间将佘太君的形象立住,身段设计上,她手持龙头拐杖,在“想当年沙滩会”的唱段中,拐杖轻点地面,配合眼神的远眺,将佘太君回忆往昔战场英姿的豪情与现实的悲愤融为一体;当唱到“宗保儿被困在番营外”时,拐杖猛地一顿,身形微晃,一个踉跄,又迅速稳住,既表现了老年人体力不支,又凸显了“强忍悲痛”的意志力,这种“以形传神”的表演,让观众在佘太君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成为老旦塑造英雄人物的典范。

《遇皇后·打龙袍》是李鸣岩另一部代表性剧目,她在剧中饰演流落民间二十余年的李后(李妃),这一角色既有皇家的雍容华贵,又有民间的悲苦辛酸,对演员的唱念做表要求极高。“打龙袍”一折中,李后最终在包公的帮助下与皇帝母子相认,李鸣岩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李后从悲到喜的情感转折表现得淋漓尽致,唱腔上,她以【二黄慢板】为主,“可怜我衣食不周”的慢板,旋律舒缓,如泣如诉,通过“可怜我”三字的婉转拖腔,将李后流落民间二十余年的辛酸娓娓道来,她的念白“包卿”二字,亲切中带着皇家的威仪,既有对包拯的信任,又有对沉冤得雪的期盼,在“打龙袍”的情节中,当李后看到皇帝认母,激动得双手颤抖,李鸣岩通过眼神(从迷茫到清晰,从悲伤到狂喜)、手势(双手紧握又松开)和身段(缓缓站起又因激动而微颤)的细微变化,将李后跨越二十余年的母子深情浓缩在几个动作中,没有夸张的表演,却让观众感受到那份失而复得的珍贵情感,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境界,正是李鸣岩艺术功力的最佳体现。

京剧名段欣赏李鸣岩

李鸣岩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唱念做表,四位一体”,唱腔上,她注重“以字行腔”,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音准确,尤其在拖腔的处理上,既有传统老旦的“苍劲”,又融入了“柔美”,形成“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独特韵味,例如在《钓金龟》“开窑儿不由人珠泪滚滚”一句中,“滚”字的拖腔由弱渐强,再由强转弱,如波浪般起伏,既表现了康氏的悲痛,又展现了唱腔的张力,念白上,她讲究“抑扬顿挫”,根据人物身份和情感调整语速、音量,如《钓金龟》中康氏的悲泣念白,语速缓慢,气若游丝,每个字都带着哭腔;《杨门女将》中佘太君的威严念白,则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表演上,她“以形传神”,通过眼神、手势、身段的精准配合,将老年女性的生理特征(如老态龙钟但精神矍铄)和内心世界(如坚韧、慈爱、悲愤)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老旦形象,她还善于借鉴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如老生的沉稳、旦角的柔美,融入到老旦表演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多元。

代表剧目 名段名称 艺术亮点
《钓金龟》 “开窑” 唱腔【二黄导板】【回龙】【原板】转换自然,念白“苦哇!”情感浓烈,身段配合哭腔,展现老年丧子之痛。
《杨门女将》 “寿堂” 唱腔【西皮导板】【慢板】刚柔并济,身段(拐杖、眼神)结合内心独白,塑造威严慈爱的佘太君形象。
《遇皇后·打龙袍》 “打龙袍” 唱腔【二黄慢板】婉转悲怆,念白“包卿”身份感鲜明,眼神、手势细腻表现李后悲喜交加的情感转变。

李鸣岩对京剧老旦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舞台表演,更在于她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她常说:“老旦艺术不是‘老’的艺术,而是‘传’的艺术——传递人物情感,传递传统精神。”在当代京剧舞台逐渐年轻化的背景下,她通过教学、讲座、演出等多种形式,向年轻一代传授老旦艺术精髓,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新秀,她的表演既有传统的“范儿”,又有当代的“情”,让观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京剧艺术的与时俱进,正如她所说:“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只有不断与当代观众对话,才能永葆生机。”

相关问答FAQs:

京剧名段欣赏李鸣岩

问题1:李鸣岩的老旦艺术有哪些独特风格?
解答:李鸣岩的老旦艺术以“刚柔并济、以情带声”为核心,唱腔上融合传统老旦的苍劲与女性角色的温婉,形成醇厚饱满的韵味;念白讲究抑扬顿挫,根据人物身份调整节奏;表演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眼神、身段精准刻画老年女性的内心世界,打破“重唱轻念”的传统,实现唱念做表的统一。

问题2:初学者如何欣赏李鸣岩的京剧名段?
解答:初学者可从“听唱腔、看念白、品表演”三方面入手:听唱腔感受老旦的“苍劲老辣”与“柔美细腻”结合,如《钓金龟》“开窑儿不由人珠泪滚滚”的拖腔;看念白体会情感层次,如《杨门女将》中佘太君“老身佘太君”的威严慈祥;品表演关注眼神、手势等细节,如《遇皇后》中李后“双手颤抖”的激动,感受人物形象的立体鲜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