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马长礼在京剧姚期中的表演艺术有何独特魅力与经典之处?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经典剧目的塑造离不开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而“姚期”与“马长礼”正是这一艺术长卷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符号——前者是舞台上忠勇刚直的东汉老将形象,后者是将这一形象演绎入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姚期作为传统京剧中的代表性角色,承载着“忠孝节义”的文化内核;马长礼则以马派老生的深厚功底,让这一角色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座丰碑。

京剧姚期马长礼

姚期:历史与舞台交织的忠勇形象

姚期的原型源自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铫期”,史载其“刚毅雄俊”,为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京剧艺术家基于历史原型,通过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集“忠臣、严父、勇将”于一身的复杂角色,在传统剧目《姚期》(又名《草桥关》《满宠计》)中,他官拜草桥侯,因得罪国舅郭荣,遭其陷害,全家被抄,幸得马武等义士搭救,最终沉冤得雪,这一角色行当属“老生”,更准确说是“唱功老生”与“靠把老生”的结合——既有“唱念做打”的全面要求,又需展现武将的英武气概。

姚期的性格核心是“忠”与“勇”:对朝廷忠心耿耿,明知郭荣势大仍直言进谏;对百姓心怀仁厚,蒙冤受屈时仍念及君恩,这种复杂性为表演提供了广阔空间,其经典唱段“官中只把马来带”,以[西皮导板]起唱,“官中只把马来带——”,转[西皮原板]“不由人一阵阵珠泪满腮”,既有出征前的豪迈,又有对蒙冤的悲愤,旋律跌宕间尽显人物内心的波澜,而“绑子上殿”一场,面对被绑上殿的儿子姚刚,他既有“忠不能全孝”的痛苦,又有“国法难容”的刚毅,唱腔从[二黄导板]“见娇儿不由人珠泪滚滚”转入[回龙]“我的儿啊”,再转[二黄慢板],将老父亲的悲痛与忠臣的克制融为一体,成为老生戏中的“唱做并重”典范。

马长礼:以马派神韵赋予姚期灵魂

若说姚期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文本”,那么马长礼便是让这部“文本”焕发生机的“诠释者”,马长礼(1925-2014)是当代京剧界公认的“马派”大家,师从马连良,深得马派“潇洒流畅、刚柔相济”的艺术精髓,他嗓音高亢醇厚,念白抑扬顿挫,表演注重“以形传神”,尤其擅长塑造身份尊贵、性格复杂的正面角色,而姚期正是其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马长礼塑造的姚期,既有马派特有的“帅”与“脆”——台步稳健如松,亮相威严似虎,武戏身段干净利落,如“起霸”动作,一举手一投足尽显老将风度;又不失“人情味”的细腻,在“绑子上殿”中,他不同于其他演员的“一味刚烈”,而是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看向姚刚时的痛惜、看向刘秀时的惶恐、看向郭荣时的愤怒,将忠臣、严父、冤屈者的多重身份层层剥开,尤其“我的儿啊”一句唱,他借鉴了马派的“擞音”技巧,声音略带颤抖却不失力度,仿佛能让观众看到一位老父亲强忍泪水、咬牙承担的内心挣扎。

京剧姚期马长礼

在唱腔处理上,马长礼既保留了传统唱腔的板式规范,又融入个人理解,官中只把马来带”的“带”字,他运用马派特有的“脑后音”,使尾音高亢而不失圆润,既表现了姚期受命出征的豪迈,又暗含对前途未卜的隐忧;而“皇恩浩荡如东海”的“海”字,他以[西皮散板]收尾,声音由强渐弱,如同波涛退去,既显皇恩厚重,又透出人物历经磨难后的感慨,这种“情与声”“形与神”的统一,让马长礼的姚期成为后辈学习的标杆。

角色与演员的共生:经典的形成与传承

姚期与马长礼的关系,恰是京剧“以角带戏、以戏塑角”传统的生动体现,姚期这一角色因马长礼的演绎而更具辨识度,马长礼也因姚期的塑造而巩固了其在马派艺术中的地位,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马长礼主演的《姚期》成为北京京剧团的保留剧目,他不仅多次在国内外舞台上演此剧,更通过录音、录像将表演艺术留存,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马长礼对姚期的塑造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在“打朝”一场,他借鉴了“净行”的身段特点,增加了“髯口功”的运用,通过捋髯、甩髯的动作,强化人物愤怒时的情绪爆发;在念白上,他结合北京方言的韵味,使姚期的语言既有“老生”的儒雅,又有“武将”的爽利,更贴近人物性格,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京剧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

相关问答FAQs

Q1:姚期这个角色在京剧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A1:姚期是京剧老行当“文武老生”的代表角色之一,其经典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历史原型深入人心,云台二十八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为角色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二是人物性格复杂立体,“忠勇仁孝”的矛盾冲突具有戏剧张力,能引发观众共鸣;三是艺术要求全面,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检验老生演员功力的“试金石”,自京剧形成以来,《姚期》历经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等名家的打磨,逐渐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足见其艺术生命力。

京剧姚期马长礼

Q2:马长礼塑造的姚期与其他流派(如谭派、余派)的姚期有何不同?
A2:不同流派的姚期各有特色:谭派(如谭鑫培)讲究“韵味醇厚”,姚期更侧重“儒将风度”,唱腔委婉含蓄;余派(如余叔岩)追求“刚健挺拔”,表演以“简练精准”见长,突出人物的“骨气”;而马派(马长礼)则融合了“潇洒”与“厚重”,在唱腔上强调“流畅舒展”,在表演上注重“形神兼备”,例如同样“绑子上殿”的唱段,余派可能更突出“悲愤”的克制,而马派则通过“声情并茂”展现人物内心的“痛与韧”,更添生活化的感染力,马长礼的姚期因此既有马派的“帅”,又有老生戏的“正”,成为独树一帜的经典诠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