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茹,当代豫剧领域备受瞩目的优秀演员,以其扎实的唱功、细腻的表演和对人物深刻的塑造能力,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她的艺术生涯不仅是对豫剧经典的传承,更是对戏曲创新的不懈探索,为豫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基本信息
项目 | |
---|---|
姓名 | 史茹 |
出生年月 | 1985年3月 |
籍贯 | 河南省开封市 |
行当 | 闺门旦、青衣 |
毕业院校 | 河南省艺术学校(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
师承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王素菊 |
现任职单位 | 河南豫剧院三团 |
艺术经历
史茹的艺术启蒙始于家乡开封,自幼受豫剧文化熏陶,10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在校期间,她主攻闺门旦兼青衣,在《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中初露锋芒,以嗓音清亮、身段规范得到师生认可,2003年毕业后,她考入河南豫剧院三团,师从豫剧“豫东调”代表人物牛淑贤及王素菊,深得传统豫剧精髓。
2005年,她在新编历史剧《红菊》中饰演女主角红菊,将红菊的坚韧与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该剧获河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由此崭露头角,2010年,为突破自我,她主动向现代戏领域拓展,在《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以生活化的表演和内敛的情感张力,塑造了贴近历史真实的女性形象,该剧巡演全国,引发广泛好评,2018年,她领衔主演的大型神话剧《嫦娥奔月》,融合传统唱腔与舞蹈编排,将豫剧与现代表现手法结合,获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奖”,个人获“最佳表演奖”。
代表剧目
史茹的表演风格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主演剧目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塑造了多个经典舞台形象,在传统戏方面,她擅演《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悲情坚毅)、《大祭桩》中的黄桂英(烈性刚直);新编历史剧中,《红菊》的红菊(乱世女性)、《清风亭上》的周桂英(母性光辉)等角色深入人心;现代戏则以《焦裕禄》的徐俊雅(平凡伟大)、《朝阳沟》中的银环(青春成长)为代表,展现了角色塑造的多样性。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从艺近30年,史茹凭借不懈努力成为豫剧中生代领军人物之一,她曾获“中国戏曲红梅奖”金奖、“河南戏剧表演文华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中国戏曲大会”等国家级节目,让豫剧艺术走进更多观众视野,她还致力于戏曲教育,担任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培养青年演员20余人,其中多人获省级戏曲赛事奖项,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她多次提交关于“戏曲进校园”“非遗保护”的提案,为豫剧传承发声。
相关问答FAQs
问:史茹的表演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答:史茹的表演以“情”为核心,将传统豫剧的“唱、念、做、打”与人物内心情感深度结合,她的唱腔既有“豫东调”的明亮高亢,又融入“豫西调”的委婉深沉,形成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表演上注重细节刻画,如在《秦香莲》中“见皇姑”一场,通过眼神的迷茫、身段的颤抖,将秦香莲的悲愤与无助层层递进地展现,赋予传统角色新的生命力,她积极尝试现代戏创作,推动豫剧题材贴近现实,拓展了豫剧的当代审美边界。
问:史茹在传承豫剧艺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史茹通过“舞台实践+教育普及+社会推广”三轨并行的方式推动豫剧传承,在舞台实践中,她坚持“老戏新演”,如将《穆桂英挂帅》中的“挂帅”段落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吸引年轻观众;教育上,她在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史茹表演工作室”,通过“一对一”指导,教授学生唱腔技巧与人物塑造方法;社会推广方面,她发起“豫剧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讲座、体验课,累计覆盖学生超万人次,并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豫剧小知识”系列视频,让传统艺术以更轻松的方式触达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