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里,藏着演员们怎样的幕后故事?

清晨五点的村口,雾气裹着泥土的潮湿气息还未散尽,一辆黄色大巴车碾过坑洼的土路,车尾“XX豫剧团下乡惠民演出”的红色标语在晨光里格外显眼,车厢后门打开,十几个蓝色戏箱被“吭哧吭哧”地搬下来,箱角的铜扣蹭掉几块漆,露出里面暗沉的金属色——这是豫剧演员下乡的“家当”,比行李箱重,比衣柜沉,里面装着六百年的唱腔和三十年的情谊,镜头转向后台,临时搭建的蓝色帐篷在空地上支棱起来,几张折叠桌拼成长条,铺着洗得发白的红布,这就是豫剧演员们临时的“梳妆间”和“休息室”,后台视频里的每一帧,都藏着比台上更动人的故事。

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

后台:被汗水浸透的“戏巢”

后台的准备工作总比演出早两小时开始,化妆台是折叠桌的中心,挤着五六个演员,有的对着小镜子画“脸谱”,有的低头往头发上缠“片子”(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七十岁的李老师傅正用毛笔给年轻演员“勒头”,麻绳一圈圈绕过额头,勒得演员眉头紧锁,他却说:“这绳勒的不是头,是戏的魂,勒不紧,眼神就散,唱不出‘勾魂摄魄’的味儿。”油彩味混着汗味,在帐篷里飘着,却没人觉得刺鼻——这是戏班的味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味道。

服装区更热闹,十几个戏箱敞开着,蟒袍、靠旗、褶子、云肩堆得像小山,服装师张姐正蹲在地上缝缀一件大靠的靠旗,旗面上的金线磨得有些发白,她用顶针抵着针尾,把线穿过厚实的缎面,说:“这件靠穿了十五年,补一补还能再陪走十里八乡。”旁边的新人演员小周正往腰间扎玉带,手指笨拙地系着带子,张姐抬头瞅了一眼,笑着骂:“急什么?当年我第一次穿靠,系了半个时辰,差点误了场!”

道具区摆着刀枪剑戟,把式老王正拿着砂纸打磨一把青龙偃月刀的刀刃,说:“村里的孩子调皮,上次演出有个小子摸着刀不撒手,说‘关爷爷的刀肯定能砍柴’,这刀得磨亮,让孩子们瞧清楚,咱们的戏里,每一件家伙都有讲究。”

为了让准备工作更清晰,后台的主要流程可以这样梳理:

准备项目 细节说明
场地布置 搭建帐篷、划分化妆区/服装区/道具区 帐篷用钢管支架固定,地面铺防潮垫,防止油彩沾土
服装道具整理 清点戏箱、分类存放行头、检查道具 蟒袍按颜色挂好,靠旗用软布包裹,刀枪套上布套
化妆造型 勒头、贴片子、画脸谱、戴头面 老演员帮新人勒头,确保“戴头不压眉,勒头不憋气”
设备调试 检查音响、灯光、麦克风 发电机提前启动,测试无线麦克风是否受信号干扰
后勤保障 准备饮水、简餐、应急药品 村里送来热水和煮鸡蛋,演员们蹲在帐篷外吃早餐

演员:台上是角儿,台下是“普通人”

后台视频里,最动人的是演员们的“两面”,台上,他们是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忠肝义胆的包公、多愁善感的崔莺莺;台下,他们是会晕车、会腰疼、会想家的普通人。

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

老演员陈老师演了一辈子青衣,这次下乡演《秦香莲》,后台视频里,她正坐在小马扎上揉膝盖,膝盖骨上贴着两块膏药,她说:“年轻时在村里唱戏,冬天零下十度,穿单衣在台上唱,唱到一半冻得说不出词,台下的乡亲们就往台上扔棉袄,现在条件好了,可这膝盖,落下了老毛病。”可一到上场前,她立刻直起腰,走到镜子前,拿起眉笔,一笔一笔画眉,眼神里的疲惫全没了,只剩下“戏痴”的执拗。

年轻演员小周是第一次下乡,演《花木兰》里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后台视频里,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一遍遍背词,旁边的前辈拍着她的肩膀说:“别慌,台下的乡亲们不懂什么‘水袖功’‘圆场步’,他们懂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你把这份心演出来,就成了。”上场前,她看到村支书递来一杯热水,说:“闺女,别怕,我们村的人都盼着你呢。”她接过水杯,喝了一大口,眼眶有点红,然后深吸一口气,跑着上了台。

还有个小细节:视频里,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扒着帐篷帘往里看,眼睛亮晶晶的,演员们看见了,就逗她:“要不要试试戴头面?”小女孩害羞地点点头,演员们就挑了一副小巧的点翠头面给她戴上,又给她画了个小花脸,小女孩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咯咯地笑起来,说:“我以后也要当豫剧演员!”那一刻,后台的帐篷里,飘着油彩味、汗味,还有童年的甜香。

传承: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豫剧下乡,不是单向的“送文化”,而是双向的“种文化”,后台视频里,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

李老师傅收了三个徒弟,每天演出前,他都会把徒弟们叫到一起,教他们“甩袖子”的技巧。“袖子不是甩胳膊,是甩手腕。”他一边说,一边示范,袖子像一片云,轻飘飘地飞起来,又落下去,“你看,这袖子里有喜怒哀乐:高兴时是‘喜袖’,生气时是‘怒袖’,哭的时候是‘悲袖’,哭的时候袖子要这样……”徒弟们学得认真,有的拿手机录视频,有的在本子上记要点,李老师傅看着他们,眼睛眯成一条缝,说:“只要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这戏就不会断。”

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

村里的年轻人也爱凑到后台来,视频里,几个大学生拿着手机拍演员化妆,问:“这个脸谱上的红色代表什么?”演员们就给他们讲:“红色代表忠勇,比如关公;黑色代表正直,比如包公;白色代表奸诈,比如曹操。”大学生们听得入迷,说:“原来脸谱里还有这么多学问!”有个小伙子甚至跟着演员学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虽然跑调,却唱得满脸通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演出结束后,乡亲们围着后台不肯走,有的拉着演员的手说:“下次再来啊!”有的往演员口袋里塞自己种的核桃、煮的鸡蛋,陈老师傅笑着说:“你们喜欢,我们就来,只要你们爱听,我们就能唱下去。”那一刻,夕阳照在帐篷上,照在演员们的脸上,也照在乡亲们笑眯眯的眼睛里——文化,就在这笑声里,扎下了根。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能传递哪些文化价值?
解答:豫剧下乡演出后台视频具有多重文化价值,它记录了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通过演员化妆、整理道具、练习唱腔等细节,展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工匠精神,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它呈现了城乡文化的双向互动,演员与村民的交流、村民对戏曲的好奇与喜爱,体现了文化从“送”到“种”的转变,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基层的距离,视频还承载着集体记忆,老演员讲述的过去戏班的故事、村民对戏曲的深情,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问题2:年轻演员在豫剧下乡演出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解答:年轻演员在豫剧下乡演出中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条件简陋,后台设施不完善,化妆、休息环境艰苦,需要适应露天帐篷、折叠桌等临时条件;二是技艺压力,面对基层观众,既要保证唱腔、身段的规范,又要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对表演的“接地气”要求更高;三是心理落差,习惯了现代化剧场,面对简陋的舞台和朴实的观众,可能需要调整心态,理解“惠民演出”的意义,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包括:向前辈学习适应艰苦环境的经验,多下基层体验生活,将传统技艺与乡土情感结合;主动与观众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让表演更贴近生活;树立“为观众服务”的信念,从观众的掌声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坚定传承戏曲的初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