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选桥段常香玉唱

常香玉作为豫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以“常派”艺术闻名于世,其演唱的桥段不仅是豫剧的经典,更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她将豫东调的高亢激昂与豫西调的委婉细腻熔于一炉,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生活体验,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其唱腔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柔情,形成了“刚健明亮、朴实豪放、深情感人”的独特风格,在常香玉的艺术生涯中,多个经典桥段被奉为圭臬,至今仍被戏迷传唱不衰。

豫剧选桥段常香玉唱

《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常香玉最具代表性的桥段之一,该剧取材于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一桥段出现在花木兰女扮男装后,在军营中与战友刘大哥的争执场景,常香玉以豫东调为基础,融入【二八板】与【快二八】的节奏变化,开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一句,便以清亮高亢的嗓音、斩钉截铁的节奏,展现了花木兰对传统偏见的不满与抗争,尤其是“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的唱词,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女性的价值,常香玉在演唱时吐字如珠,字字铿锵,将花木兰的刚毅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的叙述段落,又转为【慢板】,旋律舒缓亲切,仿佛花木兰在向战友倾诉日常辛劳,既有生活气息,又暗含对家人的思念,刚柔并济的唱腔处理,让这一桥段既有思想深度,又具艺术感染力,1956年,该剧被拍成电影,常香玉的演唱通过银幕传遍大江南北,“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更成为一代人心中豫剧的“声音符号”。

《拷红》中的“在绣房我亲事自主”则展现了常香玉在喜剧表演中的深厚功力,该剧取材于《西厢记》,讲述了红娘为崔莺莺与张生牵线搭桥,并机智应对老夫人的故事,这一桥段是红娘向老夫人“坦白”时的核心唱段,常香玉以豫西调的俏皮灵动为基础,结合【快二八】与【流水板】的节奏,将红娘的机敏、大胆与善良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绣房我亲事自主,老夫人你何必多噜苏”一句,开头便以轻快的节奏和略带调侃的语气,表现出红娘对老夫人干涉的不满与自信,演唱中,常香玉大量运用豫剧方言特有的“韵味儿”,自主”的“主”字上挑,“噜苏”的“苏”字拖腔,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添了喜剧效果,而在“张生是读书人,莺莺是女娇娥,两厢情愿配夫妻,老夫人你何必拆散他们”的唱词中,节奏逐渐放缓,旋律婉转,红娘的有理有据与仗义执言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得以充分展现,常香玉在演唱时,眼神灵动,身段轻巧,配合唱词中的“甩袖”“指认”等动作,将红娘这一小丫鬟的形象塑造得鲜活可爱,成为豫剧喜剧表演的典范。

《大祭桩》中的“婆母娘且息怒”则是常香玉悲剧唱腔的集中体现,该剧讲述了黄桂英与李彦贵相爱,却因家庭反对而遭遇磨难,最终在寒窑受尽委屈的故事,这一桥段是黄桂英被婆母误解,在寒窑中哭诉冤屈时的核心唱段,常香玉以【慢板】起腔,旋律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婆母娘且息怒,听儿表衷肠”一句,便通过气息的控制与嗓音的微颤,将黄桂英的委屈与隐忍展现出来,随着唱段的推进,节奏逐渐加快,转入【二八板】与【哭腔】,尤其是在“想当初与相公婚姻配,母亲她百般阻拦拆散开”的唱词中,常香玉运用“脑后音”与“假声”的结合,将黄桂英的悲愤与绝望推向高潮,而“实指望与相公白头偕老,谁料到中途风波起祸灾”的拖腔,长达十余小节,常香玉通过气息的连贯与音色的变化,如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让观众仿佛亲历黄桂英的痛苦,这一桥段的演唱,不仅展现了常香玉对悲剧情感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她对豫剧唱腔的创新,将传统哭腔与抒情性旋律融合,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常派悲剧唱腔”。

为更直观地展现常香玉经典桥段的艺术特色,可将其核心信息归纳如下:

豫剧选桥段常香玉唱

剧目 角色 核心唱段 唱腔特点 艺术价值
《花木兰》 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豫东调为基础,刚健高亢,节奏明快 展现女性抗争精神,成为豫剧标志性唱段
《拷红》 红娘 在绣房我亲事自主 豫西调为基础,俏皮灵动,方言韵味浓 喜剧表演典范,塑造经典丫鬟形象
《大祭桩》 黄桂英 婆母娘且息怒 慢板起腔,悲愤深沉,真假声结合 悲剧唱腔巅峰,情感表达极致深刻

常香玉演唱这些桥段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唱腔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她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与艺术表达的真实性,她曾说:“演戏要演人,唱戏要唱心”,在《花木兰》中,她不仅是“唱”出了花木兰的豪迈,更是“演”出了她的家国情怀;在《拷红》中,她不仅是“唱”出了红娘的机敏,更是“演”出了她的仗义善良;在《大祭桩》中,她不仅是“唱”出了黄桂英的悲苦,更是“演”出了她的刚烈不屈,这种“声情并茂”的表演理念,使她的桥段超越了单纯的“唱功”,成为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的完美结合,常香玉还积极推动豫剧的改革与创新,将传统豫剧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如《花木兰》中融入了京剧的表演程式,《拷红》中借鉴了话剧的台词处理,使豫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1951年,她为支援抗美援朝,带领剧团义演半年,用演出收入捐赠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这一壮举更让她的艺术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其演唱的桥段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时代意义。

常香玉的经典桥段之所以能跨越时代被广泛传唱,正是因为她们不仅凝聚了豫剧艺术的精华,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无论是花木兰的“保家卫国”,还是红娘的“追求真爱”,抑或是黄桂英的“坚守本心”,这些人物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至今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而常香玉那“字正腔圆、韵味醇厚”的唱腔,更是将豫剧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一代又一代戏曲爱好者的精神滋养。

FAQs

问题1:常香玉的“常派”唱腔有哪些核心艺术特色?
解答:常派唱腔的核心艺术特色可概括为“刚柔并济、声情并茂、韵味醇厚”,具体而言,在唱腔风格上,她融合了豫东调的高亢激昂与豫西调的委婉细腻,形成“刚健明亮、朴实豪放”的独特风格;在发声技巧上,她注重“丹田气”的运用,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擅长通过真假声结合、脑后音等技巧表现不同情感;在情感表达上,她强调“演人演心”,将唱腔与人物内心紧密结合,无论是豪迈、俏皮还是悲愤,都能通过唱腔的节奏、音色、气口等精准传递,达到“以情带声、声情交融”的艺术效果,常派唱腔还保留了浓厚的豫剧方言韵味,使唱腔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豫剧选桥段常香玉唱

问题2:常香玉演唱的经典桥段为何能跨越时代被广泛传唱?
解答:常香玉经典桥段的广泛传唱,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与共鸣性,如花木兰的巾帼豪情、红娘的机智善良、黄桂英的刚烈忠贞,这些人物所承载的家国情怀、爱情理想、抗争精神等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二是唱腔艺术的创新性与感染力,常香玉在传统豫剧基础上进行革新,将不同地域声腔、板式技巧融合,形成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唱腔,其“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既能展现戏剧冲突,又能传递细腻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是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常香玉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花木兰》中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大祭桩》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为抗美援朝义演的壮举,使她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了时代精神,因而能够跨越时代,被不同时期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