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人欢马叫作为河南豫剧电影,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河南豫剧电影《人欢马叫》作为中国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赵明执导,河南省豫剧三团集体创作,魏云、陈新理、王善素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同名话剧,以解放初期河南农村的农业合作化为背景,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集体化道路的热情与奋斗,成为豫剧艺术与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不仅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更在戏曲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南豫剧电影人欢马叫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河南某农村,正值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期,主人公李老汉(魏云饰)是生产队的队长,为人正直、干劲十足,带领社员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创办合作社,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以“马大炮”(陈新理饰)为代表的少数社员受小农思想影响,对集体化心存疑虑,甚至暗中使绊子;加之合作社成立初期面临缺粮、缺牲口、缺资金等实际困难,李老汉既要克服外部环境的压力,又要调和社员间的内部矛盾,带领大家克服重重难关,剧情围绕“保槽保畜”“抢种抢收”等关键事件展开,通过李老汉与马大炮的思想碰撞、社员们在劳动中的互助与成长,最终展现了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当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丰收的喜悦让整个村庄“人欢马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人欢马叫》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对豫剧表演艺术的精妙呈现上,影片保留了豫剧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唱腔特点,同时结合电影镜头语言,突破了传统戏曲舞台的局限,主演魏云饰演的李老汉,唱腔浑厚有力,表演沉稳大气,将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坚定、智慧与对群众的深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陈新理饰演的马大炮,则通过夸张而又接地气的表演,将小生产者的固执、自私到最终被感化的转变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既有喜剧效果,又暗含教育意义,影片中的唱段如《李老汉我心中乐开了花》《人欢马叫干劲大》等,旋律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既展现了豫剧“唱、念、做、打”的功力,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节奏,让观众在熟悉的乡音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在音乐设计与场景呈现上,影片同样独具匠心,豫剧传统的板式结构如【二八板】【流水板】等被灵活运用,配合板胡、二胡、笙等民族乐器的伴奏,营造出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电影镜头的运用则打破了舞台的“第四堵墙”,通过远景展现广阔的田野、丰收的麦浪,用中景捕捉社员们劳动时的协作场景,以特写刻画人物的表情与心理活动,使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电影的写实风格相得益彰,在“抢种”一场戏中,镜头从李老汉挥汗如雨的特写,拉远到社员们在雨中奋力耕作的远景,配以高亢的唱腔和激昂的鼓点,不仅展现了劳动的壮观场面,更传递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集体力量的磅礴。

河南豫剧电影人欢马叫

作为一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人欢马叫》的主题思想深刻而鲜明,它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切入点,通过新旧思想的交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揭示了“只有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才能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真理,影片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将主题融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中——李老汉的坚持、社员们的觉醒、马大炮的转变,都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于对集体力量的认同,这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既符合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又因其真实的生活质感而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永远是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石。

影片自1965年上映以来,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更成为戏曲电影改革的重要实践,它探索了“戏曲电影化”的新路径,即在保留戏曲艺术精髓的同时,充分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拓展戏曲的叙事空间和审美维度,为后来的戏曲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欢马叫》或许已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但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集体情怀和艺术魅力,依然能打动今天的观众,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豫剧电影,更是记录河南农村变迁、展现中国农民精神风貌的文化载体,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片名 《人欢马叫》
导演 赵明
主演 魏云、陈新理、王善素
上映时间 1965年
改编来源 河南省豫剧三团同名话剧
主题思想 展现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热情与奋斗,歌颂集体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 豫剧唱腔与电影语言结合,表演质朴真实,场景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深刻而生动

相关问答FAQs

河南豫剧电影人欢马叫

Q:《人欢马叫》在艺术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A:《人欢马叫》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戏曲电影化”的探索上,在表演上,既保留了豫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又融入了生活化的表演细节,让人物更贴近现实;在镜头运用上,突破了舞台的固定视角,通过特写、远景、蒙太奇等电影手法,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和画面的真实感;在音乐上,将传统豫剧板式与现代旋律结合,配乐更丰富,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符合电影的情感表达需求,这些创新使影片既不失戏曲的艺术特色,又具备电影的感染力,为戏曲电影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范例。

Q:这部电影对今天的观众有什么启示?
A:尽管《人欢马叫》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它展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代社会,无论是乡村振兴、社区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个体凝聚成集体,共同奋斗;影片传递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当下面对复杂挑战时尤为可贵,提醒人们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影片对“美好生活需要奋斗”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依靠集体,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