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凤还巢杜鹏

京剧《凤还巢》是梅派经典剧目,取材于明代传奇《循环序》,讲述了吏部侍郎程继儒之女程雪娥,因貌美遭继室程雪雁冒名代嫁,历经误会后终与心上人穆居易团圆的故事,全剧以“错中错、缘中缘”的巧思串联,既展现了传统戏曲的喜剧张力,又深含“真善美终将战胜虚伪”的伦理内核,而京剧演员杜鹏在该剧中的演绎,则为这一经典注入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京剧凤还巢杜鹏

杜鹏作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师从李维康、杨秋玲等名家,其表演以“唱念细腻、身段传神”著称,在《凤还巢》中,他担纲程雪娥一角,将这位大家闺秀的温婉、聪慧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程雪娥是全剧的核心人物,她的情感线索从初遇穆居易的羞涩含蓄,到被冒名顶替时的委屈无奈,再到真相大白后的喜悦坚定,层次丰富,杜鹏在塑造时,并未局限于“闺门旦”的程式化表演,而是通过细节赋予人物时代感:如第一场“闺房”中,他以轻柔的水袖配合眼神流转,表现雪娥对爱情的憧憬;第二场“代嫁”时,通过压低的嗓音与微颤的身段,传递出被继母逼迫时的无助;团圆”一场,则用明亮的唱腔与舒展的台步,展现其历经波折后的释然,这种“以情带戏”的处理,让传统人物更具现代观众的共情基础。

唱腔是杜鹏演绎程雪娥的亮点所在,他宗梅派并博采众长,嗓音甜润而不失醇厚,在高音区如“珠落玉盘”,低音区似“溪水潺潺”,以剧中核心唱段《本应当随母亲镐京以外》为例,他运用梅派“擞音”技巧,将“老爹爹发恩德将我错爱”一句唱得既哀婉又克制,既表现雪娥对父亲包办婚姻的体谅,又暗含对命运的无奈;而在《母亲大不该私定婚姻》的快板段落中,他通过节奏的把控与字头的清晰处理,将人物的委屈与愤懑层层递进,最终在“这才是龙配龙、凤配凤”的拖腔中,以一个上扬的滑音收尾,既符合程式规范,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念白方面,杜鹏讲究“抑扬顿挫”,如雪娥与穆居易初见时的“京白”,语调轻快带羞涩;与继母争执时的“韵白”,则字字铿锵,凸显其性格中的刚毅,形成了“声随情变、字正腔圆”的念白风格。

身段表演上,杜鹏深得梅派“圆、美、稳、准”的精髓,程雪娥的“闺门步”要求端庄含蓄,他通过腰部的微妙发力,使台步既轻盈又沉稳,如在“花园赏景”一场中,手持团扇漫步,身形如弱柳扶风却不失大家风范;“水袖功”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无论是表现喜悦时的“翻袖”,还是委屈时的“掩袖”,都精准传递了人物内心,甩袖接转身”的动作一气呵成,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他对传统程式的创新也值得关注,如“观画像”一场,借鉴了影视表演的“停顿”手法,在见到穆居易画像时有一个短暂的凝视,再配合眼神的闪烁,将少女怀春的心思细腻呈现,既保留了京剧的写意美,又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

京剧凤还巢杜鹏

杜鹏对《凤还巢》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更在于其对“守正创新”的践行,他参与整理剧本时,保留了“错嫁”“团圆”等核心情节,同时删减了冗长的过渡,使节奏更符合现代审美;在服装设计上,在传统“帔”的基础上调整领口与袖口的纹样,既符合明代服饰规制,又提升了舞台视觉效果,他还多次走进校园普及京剧,通过讲解程雪娥的人物塑造,让观众理解“戏曲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创作’”,为传统剧目的年轻化传播贡献力量。

角色 杜鹏塑造特点 经典片段/唱段
程雪娥 温婉中带坚韧,唱念细腻,身段传神 《本应当随母亲镐京以外》《母亲大不该私定婚姻》
程雪雁 夸张中显滑稽,念白生活化 代嫁时的“错位”表演

相关问答FAQs
Q1:杜鹏在《凤还巢》中,哪一段唱腔最受观众欢迎?为什么?
A1:最受观众欢迎的唱段是《本应当随母亲镐京以外》,这段唱腔集中展现了程雪娥的矛盾心理——既不愿违抗父命,又对包办婚姻充满无奈,杜鹏在演唱时,通过梅派“擞音”与“颤音”的巧妙运用,将“老爹爹发恩德将我错爱”唱得哀而不伤,尾音的处理如泣如诉;而在“女儿婚姻事不能自主”一句中,他突然放慢节奏,加重“自主”二字的咬字,既凸显了人物的压抑感,又暗含对自主婚姻的渴望,这种“以情润腔”的演绎,让唱腔超越了技巧层面,直抵人心,因此成为每演必响的“名段”。

Q2:杜鹏在演绎程雪娥时,如何平衡传统程式与人物个性?
A2:杜鹏认为“程式是戏曲的‘语法’,人物是‘表达’”,二者需有机统一,他在传统“青衣台步”“水袖功”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性格进行调整:如程雪娥初登场时,用“慢步”表现其端庄;与穆居易相知后,“台步”略带轻盈,暗示情感变化;面对继母逼迫时,“水袖”从“掩面”到“甩开”,通过动作幅度的增大展现情绪转折,他注重从生活细节中提炼表演,如观察古代仕女图中的“含胸”“提气”姿态,将其融入身段,既符合“美”的规范,又让人物更真实可感,这种“守程式之正,创人物之新”的思路,使程雪娥既有“闺门旦”的古典美,又具备现代观众能共情的鲜活个性。

京剧凤还巢杜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