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洋县罗曲剧团戏曲

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这里不仅山水秀美,更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洋县罗曲剧团戏曲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曲剧团作为洋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戏曲表演团体之一,承载着汉中地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其表演形式、剧目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洋县罗曲剧团戏曲

罗曲剧团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中期,最初由当地民间艺人自发组建,起初以“地摊戏”的形式在乡村庙会、节庆活动中演出,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固定演员队伍和成熟演出体系的正规剧团,剧团以“传承地方戏曲、服务基层群众”为宗旨,常年活跃在洋县及周边县区的田间地头,年均演出超200场,观众累计达数十万人次,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罗曲剧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保留了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陕西地方戏曲的经典元素,又结合时代需求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形成了“老戏新演、新戏有根”的独特艺术风格。

罗曲剧团的表演以汉调桄桄为主要剧种,这是陕西第二大剧种秦腔的分支,因主奏乐器“月琴”(早期用“二股弦”)伴奏时发出“桄桄”声而得名,其唱腔高亢激越、粗犷豪放,既有秦腔的雄浑气势,又融入了汉水流域的细腻婉转,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并重,程式化动作与生活化表情相结合,极具感染力,剧团的演员多为本地人,他们从小受戏曲熏陶,既能熟练掌握生、旦、净、丑等行当的表演技巧,又能用洋县方言道白,让当地观众倍感亲切,在传统剧目《铡美案》中,包拯的“黑头”唱腔气势磅礴,陈世美的“小生”表演既潇洒又带着几分阴鸷,而秦香莲的“青衣”则以悲戚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情,将受害妇女的坚韧与哀怨刻画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常为之动容落泪。

为了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罗曲剧团的剧目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大类,传统戏以经典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如《铡美案》《窦娥冤》《火焰驹》等,这些剧目经过数代艺人的打磨,情节曲折、唱腔经典,深受中老年观众喜爱;新编历史剧则是对传统故事的再创作,如《汉水英魂》(以洋县籍南宋名将杨再兴为原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味,又增强了故事的教育意义;现代戏则紧扣时代脉搏,如《乡村振兴新曲》《山乡巨变》等,以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等为主题,用戏曲语言讲述身边事,让年轻观众也能产生共鸣,以下是罗曲剧团部分代表剧目的概览:

剧目名称 类型 艺术特色
《铡美案》 传统戏 包拯公正断案,斥责负心汉陈世美 净角唱腔高亢,程式化表演严谨
《汉水英魂》 新编历史剧 南宋名将杨再兴保家卫国的故事 融入汉水流域音乐,武打场面激烈
《乡村振兴新曲》 现代戏 反映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唱腔口语化,加入现代舞蹈元素
《窦娥冤》 传统戏 窦娥蒙冤受难,最终感天动地 青衣悲腔催泪,神话色彩浓厚

在传承与发展中,罗曲剧团尤为重视人才培养,剧团与洋县文化馆合作,开设了“戏曲培训班”,面向青少年免费教授戏曲基本功、唱腔、表演等知识,目前已培养出30余名年轻演员,其中95后演员李娜凭借在现代戏《山乡巨变》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陕西省群众文艺大赛表演奖”,剧团还积极“走出去”,参加省市级戏曲汇演、非遗展演等活动,2019年,其改编的传统剧《火焰驹》入选“陕西省非遗保护成果展”,让更多人了解到洋县戏曲的魅力,剧团也“请进来”,邀请秦腔、汉调桄桄的知名艺术家来团指导,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确保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洋县罗曲剧团戏曲

罗曲剧团的演出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乡村文化生活的“粘合剂”,在洋县的乡村,每逢庙会、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请戏”,剧团带着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在村头搭起舞台,一演就是三天三夜,老人们带着小板凳早早占座,孩子们在台下追逐嬉戏,年轻则用手机拍摄表演片段发到社交媒体上,这种“全家总动员”的观戏场景,构成了乡村最生动的文化图景,对于许多村民来说,罗曲剧团的演出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熟悉的唱腔、熟悉的乡音,让他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了记忆中的“乡愁”。

罗曲剧团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年轻观众减少、演出经费紧张、传统剧目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剧团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剧团尝试“破圈”: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戏曲片段、演员日常等内容,目前已积累粉丝10余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与学校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体验、讲座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培养潜在观众,这些举措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罗曲剧团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舞台,从传统老戏到现代新篇,洋县罗曲剧团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让戏曲之花在汉水之畔常开不败,它不仅是一个剧团的名称,更是洋县人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承载着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FAQs

洋县罗曲剧团戏曲

Q1:洋县罗曲剧团的汉调桄桄与其他地方戏曲(如秦腔、京剧)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汉调桄桄作为秦腔的分支,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又因地处汉水流域,融入了细腻婉约的南方音乐元素,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唱腔上,“桄桄”锣鼓节奏明快,月琴伴奏音色清亮,形成“唱时不伴奏,伴奏时不唱”的“游弦”特点;二是表演上,更贴近生活化,方言道白使用洋县方言,亲切自然;三是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汉中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汉水英魂》等,地域特色鲜明,与京剧相比,汉调桄桄的程式化表演相对简约,更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Q2:普通观众如果想观看罗曲剧团的演出,有哪些途径?
A2:观众可通过以下方式近距离观看罗曲剧团的演出:一是关注“洋县文化馆”或“罗曲剧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会提前发布乡村巡演、庙会演出等 schedule;二是节假日期间前往洋县各乡镇,如罗曲镇、纸坊街道等,当地常有剧团惠民演出;三是到洋县文化中心剧场,剧团每月会安排1-2场固定演出;还可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观看剧团直播或经典剧目片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