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史来贺全场实况

豫剧现代戏《史来贺》作为河南省豫剧三团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红色题材剧目,自首演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其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新乡县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感人历程,2023年4月,该剧在河南人民会剧院迎来专场演出,全场实况堪称一次艺术与精神的深度交融,让千余名观众在戏曲声中重温初心使命,在舞台光影里感悟榜样力量。

豫剧史来贺全场实况

全场实况:舞台上的“刘庄村变迁史”

演出当晚,河南人民会剧院座无虚席,舞台上巨大的“刘庄”二字背景墙与还原上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村落布景形成强烈时空对话,随着大幕拉开,第一幕“改天换地”以1952年刘庄村“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贫瘠景象开篇:佝偻着背的村民在泥泞中挣扎,年少的史来贺(由豫剧三团国家一级演员贾文龙饰演)握紧拳头喊出“咱不能认命,得让刘庄人吃上饱饭”,一声高亢的豫剧梆子腔瞬间点燃全场气氛,贾文龙的表演将史来贺的倔强与果敢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带头挖渠”一场,他挥舞铁锹的动作与“旱了怕涝,涝了怕旱,咱要把这穷根连根拔”的唱词,配合舞台上模拟的暴雨与洪水特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刘庄村人肩挑手扛、修渠治水的艰苦场景。

第二幕“敢为人先”聚焦改革开放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创办企业的探索,舞台背景切换为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工厂,机器轰鸣声中,史来贺与村民围坐讨论“办企业还是守土地”的争论戏成为全剧高潮,贾文龙通过细腻的台词语气与眼神变化,展现了史来贺“既要敢闯,更要稳扎”的智慧,当他说出“刘庄人不能只靠土里刨食,得让机器替咱干活”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幕中,豫剧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尤为亮眼,工厂机器的节奏被巧妙融入板式变化,既有豫剧的醇厚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

第三幕“初心不改”将时间线拉至21世纪初,此时的刘庄村已是“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舞台上绿树成荫、楼房林立,史来贺拄着拐杖在村里散步,与拉着手的老人、嬉戏的儿童互动,画面温馨感人,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仍念叨“咱刘庄的路,还得走得更远”,一句低沉的唱腔让全场观众潸然泪下,大幕落下时,舞台背景浮现史来贺的真实照片与“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字幕,演员集体谢幕,观众起立鼓掌,掌声持续近十分钟。

豫剧史来贺全场实况

演出亮点:艺术真实与精神共鸣的交响

《史来贺》的成功,离不开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从服装道具到台词细节,剧组均严格遵循史实:史来贺常年穿的蓝色中山装、村民手上的老茧、上世纪70年代的拖拉机模型,甚至连剧中村民讨论“分田到户”时的方言都经过考证,让舞台成为“刘庄村变迁的立体教科书”。

更令人称道的是演员的“沉浸式”表演,除贾文龙饰演的史来贺外,配角群像同样鲜活:饰演老支书的演员用沙哑的嗓音传递出对年轻人的期盼,饰演青年村民的演员在“办企业失败”时的懊悔与“成功后”的喜悦,让观众共情于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融入了大量豫剧传统程式,如史来贺动员群众时的“二八板”唱腔、表现矛盾冲突的“快二八”,既保留了豫剧的本体特色,又通过节奏变化强化了戏剧张力。

音乐设计上,作曲家在保留豫剧主奏板胡、笙、笛的基础上,加入了弦乐与电子合成器,如“带领群众致富”一场,板胡的高亢与弦乐的恢弘交织,既展现了刘庄村的发展成就,也升华了“艰苦奋斗”的主题,灯光与舞美的配合更是堪称点睛之笔:用冷色调表现贫困年代的艰辛,暖色调勾勒富裕后的祥和,时空转换间,自然完成了从“苦难”到“辉煌”的叙事跨越。

豫剧史来贺全场实况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史来贺》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为何选择豫剧这一形式来表现劳模故事?
A:豫剧《史来贺》的创作源于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需求,史来贺作为“一懂两爱”的基层干部典范,其事迹具有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时代价值,选择豫剧这一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豫剧是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语言通俗、情感浓烈,贴近基层群众;豫剧现代戏在表现现实题材上有传统优势,河南省豫剧三团自成立以来便以“演现代戏、演农民戏”著称,擅长将时代精神融入戏曲艺术,通过唱腔、表演、舞美等综合手段,让劳模故事“立”在舞台上、“活”在观众心中。

Q2:剧中史来贺的扮演者贾文龙在表演上有哪些突破?如何通过戏曲程式塑造人物形象?
A:贾文龙在表演上突破了传统“清官戏”“英雄戏”的程式化塑造,更注重刻画史来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在唱腔上借鉴了豫剧“豫东调”的激昂与“豫西调”的深沉,如表现青年史来贺的倔强时,用高亢的“炸音”突出其冲劲;到了晚年,则用低回婉转的“慢板”展现其沉稳与沧桑,在身段上,他摒弃了“亮相”的夸张,而是用“扛铁锹”“卷烟叶”“摸村民的头”等生活化动作,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他还通过“眼神戏”传递复杂情感,如面对质疑时的坚定、看到村民富足时的欣慰,让这一形象既有“党员干部”的担当,也有“邻家大哥”的亲切,实现了戏曲程式与人物性格的有机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