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丽作为河南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精湛的唱腔、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对豫东调艺术的深刻诠释,在当代豫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专辑不仅是其艺术生涯的集中展现,更是豫剧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融合的生动实践,为豫剧爱好者提供了领略经典与创新的珍贵载体。
常俊丽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豫剧的深耕,师承豫剧大师唐喜成,深得豫东调“腔高韵美、激昂奔放”的真传,她的专辑以“传承经典、锐意创新”为核心,既收录了豫剧传统剧目的经典选段,也融入了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精华,全方位呈现了她在不同行当、不同风格剧目中的驾驭能力,专辑中的曲目多取材于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如《三哭殿》《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豫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更是检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常俊丽在演绎这些经典时,并未简单复刻传统,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唱腔既有“老味道”的醇厚,又具“新表达”的鲜活,例如在《三哭殿》中,她饰演的公主,唱腔时而娇俏灵动,时而悲愤交加,通过“哭板”“垛板”等板式的灵活转换,将人物从任性到悔悟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既保留了唐派艺术的“擞音”“滑音”等特色技巧,又通过气息控制和音色变化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让传统唱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专辑的另一大亮点是对新编戏的创新演绎,在《焦裕禄》《清风亭上》等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常俊丽突破了传统程式的束缚,将生活化的表演与戏曲化的唱腔巧妙结合,以《焦裕禄》为例,她在“风雪夜访”一场中,唱腔摒弃了传统豫剧的高亢激越,转而采用低回婉转的“悲腔”,通过气声的运用和节奏的放缓,将焦裕禄在风雪中拖着病体走访群众时的疲惫与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绎方式,不仅让现代戏更具戏曲韵味,也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展现了豫剧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适应性。
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专辑的艺术特色,以下整理了部分代表性曲目的风格特点:
剧目选段 | 唱腔风格 | 表演特色 | 艺术价值 |
---|---|---|---|
《三哭殿·银宫巧劝》 | 豫东调与沙河调融合,真假声转换自如 | 台词生活化,眼神戏丰富,身段灵动 | 展现传统闺门戏的娇俏与层次感 |
《辕门斩子·高台上坐》 | 唐派“擞音”突出,高腔激越,中厚饱满 | 身架挺拔,须功稳健,气场威严 | 体现豫剧老生的“唱念做打”综合功底 |
《焦裕禄·风雪夜》 | 悲腔为主,气声运用细腻,节奏舒缓 | 动作设计贴近生活,面部表情真挚 | 推动现代戏与戏曲化表演的融合创新 |
《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 明亮清脆,节奏明快,兼具英气与柔情 | 武打利落,台步稳健,英姿飒爽 | 重现经典女扮男装戏的巾帼风采 |
常俊丽的专辑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制作上也体现了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考,录音过程中,团队采用先进的音频技术,既保留了戏曲现场表演的“原汁原味”,又通过混音优化了音质层次,让观众在欣赏唱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乐队伴奏的丰富表现力,专辑中的伴奏以板胡、二胡、笙等传统乐器为主,适当融入了西洋乐器的编配,如在《花木兰》选段中加入弦乐烘托战场氛围,既不失豫剧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这种“中西合璧”的伴奏方式,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常俊丽始终致力于通过专辑这一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豫剧,她曾说:“豫剧不是老古董,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在新时代‘活’起来。”专辑中不仅收录了完整唱段,还附有唱腔解析和创作背景介绍,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豫剧的文化内涵,这种“艺术普及”的思路,打破了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观众通过专辑走进剧场,感受豫剧的魅力。
常俊丽的专辑还多次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在海外巡演中,她用豫剧唱腔演绎的中国故事,让外国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专辑中的英文介绍和双语字幕,更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这种“以戏为媒”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豫剧的国际影响力,也让常俊丽成为豫剧艺术“走出去”的重要推动者。
相关问答FAQs
Q1:常俊丽的唱腔与唐喜成大师的唐派艺术有何异同?
A1:常俊丽的唱腔深得唐派艺术真传,在“擞音”“滑音”“偷字”等技巧上传承了唐派高亢激越、中厚饱满的特点,尤其擅长通过真假声转换展现豫东调的“腔高韵美”,但她在传承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特色,更注重情感表达的细腻度,例如在悲戏中增加气声的运用,在喜剧中强化节奏的明快,使唱腔更具现代审美,形成了“刚柔并济、情韵兼备”的个人风格。
Q2:常俊丽的专辑对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何意义?
A2:专辑的意义体现在“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在传承上,它系统收录了传统经典剧目,通过精准的唱腔演绎和权威的唱腔解析,为青年演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范本;在创新上,它探索了现代戏、新编戏的戏曲化表达,尝试伴奏形式的融合与制作技术的升级,打破了传统戏曲的传播边界,为豫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豫剧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