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视频戏曲凭借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和生动的视觉呈现,成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观众连接的重要桥梁,平剧——即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作为视频戏曲中备受瞩目的剧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表花》作为平剧经典折子戏,更是通过视频平台焕发出新的生机。
平剧的形成源于清代中后期,徽班进京后融合汉调、昆曲、秦腔等声腔,逐渐形成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板式变化体音乐体系,唱念做打俱全,行当分工细致,生旦净丑各具特色,其表演讲究“虚实相生”,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如“起霸”“走边”)和象征性的道具(如马鞭代表骑马,桨代表行船)构建舞台时空,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视频戏曲中得以清晰呈现——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眼神、手势,多机位切换展现舞台调度,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韵律之美。
在平剧众多剧目中,《表花》以其轻快的节奏、鲜活的人物和优美的唱腔,成为旦角(尤其是花旦、闺门旦)的看家戏,剧目通常取材于古代文学或民间故事,核心情节多为少女在春日花园中赏花、采花,通过“报花名”“赞花容”等段落,展现人物的纯真烂漫与对自然的热爱,以传统版本为例,故事背景设定在深闺或庭院,主角多为身份平凡的少女(如丫鬟、小家碧玉),因春光烂漫而偷溜出屋,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剧情虽无激烈冲突,却通过对细节的描摹,传递出对青春、生命的礼赞。
《表花》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唱、念、做”的融合与人物塑造的鲜活上,唱腔上,以【西皮流水】【西皮原板】为主,节奏明快流畅,旋律婉转悦耳,如“二月里来杏花开,三月里桃花朵朵开”等唱段,既符合少女雀跃的心情,又便于观众记忆传唱,念白则采用韵白与京白结合的方式,韵文念白富有韵律,京白生活化、口语化,凸显人物的俏皮灵动,表演上,“做功”是核心:演员通过“指法”(兰花手)、“步法”(圆场、碎步)、“身段”(亮相、卧鱼)模拟采花、闻花、簪花的动作,配合水袖的甩、扬、折、展,将“花”的姿态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见花开心欢喜”时,演员会以轻快的圆场步穿梭于舞台,配合眼神的左右顾盼,仿佛真的置身于花海;而表现“怜花惜花”时,则通过轻柔的抚摸花瓣、俯身嗅闻等细腻动作,传递出少女的温柔。
服饰与道具在《表花》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主角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帔”(对襟长袍)或“褶子”(斜领长衫),配以镶滚边,既符合古代少女的服饰特点,又能与舞台上的花卉形成视觉呼应,头饰则简化为“小额子”与绢花,避免过于繁重影响表演的灵动,道具方面,“花篮”是核心——竹编或漆制的花篮内放有绢制花卉,演员通过提篮、放篮、翻篮等动作,展现采花的成果;而“手帕”则常用于擦汗、遮阳或与花朵互动,增加表演的生活气息,这些元素在视频戏曲中通过高清镜头得以放大,观众甚至能看清刺绣的针脚和绢花的纹理,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美感。
随着视频平台的普及,《表花》的传播形式日益丰富,从早期的舞台录像到如今的短视频、直播、互动戏曲节目,不断突破传统演出的时空限制,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既有名家全本《表花》的完整版,供戏迷品鉴;也有年轻演员的“一分钟学表花”片段,通过分解动作教学吸引爱好者模仿;更有“戏曲+流行”的创新改编,如将《表花》唱段改编成古风歌曲,或与舞蹈、电子音乐结合,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某京剧演员在直播中演绎《表花》时,通过弹幕互动让观众“点花名”,即兴调整唱词,既保留了剧目核心,又增强了参与感,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让经典剧目“破圈”传播。
《表花》的传承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基因,通过视频戏曲这一载体,年轻一代得以近距离接触传统艺术,感受京剧的魅力;而戏迷群体也能借助数字技术,跨越地域限制,共享名家演出,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传播模式,让《表花》这样的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表花》在平剧(京剧)中属于什么类型的剧目?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折子戏?
解答:《表花》属于平剧中的“小戏”或“折子戏”,通常从本戏中选取独立成篇的片段,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其成为经典的原因有三:一是题材贴近生活,以“赏花”这一日常场景为切入点,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二是表演特色鲜明,旦角的“唱念做打”得以集中展现,是训练演员基本功的重要剧目;三是唱腔优美、朗朗上口,核心唱段易于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问题2:视频戏曲的传播方式对《表花》这类传统剧目有哪些积极影响?
解答:视频戏曲的传播为《表花》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一是扩大受众范围,通过互联网平台,剧目突破剧场限制,触达全球观众,尤其吸引年轻群体;二是促进艺术普及,短视频、教学类视频让观众更易理解表演技巧和剧目内涵,降低欣赏门槛;三是推动创新发展,视频媒介为“戏曲+科技”“戏曲+跨界”提供可能,如虚拟现实舞台、AI修复经典影像等,让传统剧目焕发新活力;四是留存珍贵资料,高清录像、直播存档等方式,为剧目传承提供数字化档案,避免失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