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秋月作为当代京剧程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塑造的霍小玉形象堪称程派青衣的典范之作,这一角色源自唐代蒋防传奇《霍小玉传》,经京剧艺术提炼后,成为集痴情、刚烈、悲情于一身的经典女性形象,常秋月以深厚的程派功底为根基,结合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将霍小玉从初涉情事的纯真,到情殇后的绝望,最终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演绎得层次分明,动人心魄。
霍小玉的故事核心是“情”与“怨”的交织,她是霍王之女,虽身份卑微却容貌倾城,与书生李益一见倾心,誓白头偕老,然李益负心背约,另娶高门,霍小玉在望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中,含恨而终,京剧《霍小玉》通过“定情”“盟誓”“负约”“病吟”“诀别”等关键场次,将这一悲剧浓缩于舞台之上,常秋月的演绎,尤其注重在程派“幽咽婉转、低回沉郁”的唱腔中融入人物的情感张力,如“持灯照影”一场,她以脑后音表现霍小玉的孤寂,擞音传递内心的不甘,字字泣血,声声含泪,将一个被辜负女子的绝望与刚烈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表演上,常秋月突破了程派青衣“重唱轻做”的传统,以细腻的身段和眼神丰富人物形象,霍小玉初见李益时,她以轻快的台步、含羞的眼神展现少女怀春的娇憨;得知李益负约后,水袖的“翻卷”“甩动”配合急促的呼吸,将情绪从震惊到愤怒再到绝望的递进表现得淋漓尽致;临终前“灞桥送别”一场,她卧鱼身段配合苍凉唱腔,眼神从哀怨到释然,最终定格在空茫,让观众感受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悲剧意境,这种“唱做合一”的处理,既彰显了程派艺术的严谨,又赋予角色鲜活的当代审美。
程派表演技法 | 在《霍小玉》中的具体运用 | 情感传达效果 |
---|---|---|
脑后音与擞音结合 | “听谯楼打罢了二更鼓”唱段 | 表现霍小玉长夜难眠的孤寂与哀怨 |
水袖功(翻卷、甩) | “负约”一场得知李益娶亲时 | 外化内心的愤怒与挣扎 |
眼神(含泪不落) | 临终诀别望向远方 | 传递对爱情的眷恋与对世道的绝望 |
卧鱼身段 | “灞桥送别”终场 | 象征生命凋零与灵魂的解脱 |
常秋月塑造的霍小玉,不仅是对传统程派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人物深度的挖掘,她通过“情、技、韵”的融合,让这一古典悲剧形象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其演出不仅收获了戏剧界的高度评价,更吸引了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创新,正如评论所言:“常秋月的霍小玉,是一曲用程腔吟唱的千古悲歌,让观众在韵律中触摸到古典文学的温度,在程式中感受到人性的共鸣。”
FAQs
-
问:常秋月塑造的霍小玉与其他流派(如梅派)的霍小玉有何不同?
答:梅派霍小玉更重雍容华贵的闺秀气质,唱腔以圆润流畅为主,表现“端庄中的哀怨”;而程派霍小玉突出“幽咽凄厉、刚烈决绝”,常秋月通过脑后音、擞音等技法强化人物的悲剧色彩,身段上更注重内心外化,如“病吟”时的颤抖与挣扎,体现程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 -
问:霍小玉这出戏对常秋月的艺术生涯有何意义?
答:《霍小玉》是常秋月艺术成熟期的里程碑式作品,通过塑造这一角色,她将程派“幽咽婉转”的唱腔特质与人物复杂内心深度结合,形成了“情技交融”的个人表演风格,该剧不仅助她荣获梅花奖,更确立了其在程派青衣领域的领军地位,成为她传承与创新程派艺术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