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是流传于山西大同、朔州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塞上戏曲活化石”,这一剧种起源于元代,最初为民间社火中的歌舞小调,明代逐渐形成戏曲雏形,清代至民国达到鼎盛,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其名称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因表演时模仿孩童嬉戏的憨态,二说因唱腔中带有“孩儿”般的稚嫩音调,三说源于当地“耍孩儿”的民间习俗,这一名称本身就充满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亲切。
从艺术形态来看,耍孩儿的表演体系独具特色,唱腔音乐是其核心,其唱腔以“平腔”为基础,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规整而不失变化,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尤为独特,尾音常拖长并带有“咳”字的衬腔,形成“咳腔”这一标志性唱法,既增强了抒情性,又富有戏剧张力,板式上,主要有【平腔】、【垛板】、【散板】等,平腔】用于叙事,平稳舒缓;【垛板】节奏紧凑,适合表现激烈情绪;【散板】则自由灵活,用于抒发内心感慨,伴奏乐器以文场笛子、板胡、四胡、笙为主,武场板鼓、锣、钹、小镲为辅,笛子作为主奏乐器,音色清脆嘹亮,与唱腔相得益彰,营造出欢快热烈或悲戚缠绵的氛围。
表演方面,耍孩儿既有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又融入了大量民间舞蹈元素,生角的小生、老生讲究“戴帽翅”技巧,通过颈部肌肉控制帽翅的颤动、摆动,表现人物的沉稳、激动或慌乱;旦角的青衣、花旦以“水袖功”见长,动作细腻柔美;净角的脸谱浓墨重彩,多表现刚烈耿直的性格;丑角则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诙谐的语言动作,调节舞台气氛,耍孩儿的表演还保留了“跳鬼”、“耍龙灯”等民间社火中的舞蹈片段,使整个舞台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 上,耍孩儿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伦理道德故事,既有《刘全进瓜》、《七人贤》、《打佛堂》等传统大戏,也有《送灯》、《王小二赶脚》等生活小戏,这些剧目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多采用当地方言,贴近百姓生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以《刘全进瓜》为例,该剧讲述唐代刘全为救妻子灵魂,自愿前往地府进贡的故事,剧中融合了神话、爱情、伦理等元素,通过刘全的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坚韧,唱腔时而悲怆,时而激昂,极具感染力。
传承与发展方面,耍孩儿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起伏,20世纪50年代,大同市成立了专业耍孩儿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如薛瑞芬、王桂兰等,使耍孩儿艺术得到一定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娱乐方式多元化,耍孩儿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承人断层、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2006年,耍孩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为其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建立传习所、进校园演出、录制音像资料、举办展演等方式,耍孩儿正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关注。
为更直观展示耍孩儿的艺术特点,以下是其主要板式及特点的简表:
板式名称 | 节奏特点 | 情感表现 | 代表剧目举例 |
---|---|---|---|
平腔 | 平稳舒缓,4/4拍为主 | 叙事、抒情,表现平静情绪 | 《刘全进瓜》刘全唱段 |
垛板 | 紧凑明快,2/4拍为主 | 表现紧张、激烈或激动情绪 | 《打佛堂》武打场面 |
散板 | 自由灵活,无固定节拍 | 抒发感慨,表现内心波动 | 《七人贤》人物独白 |
作为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耍孩儿不仅承载着山西北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更是中国戏曲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其质朴的唱腔、鲜活的表演、接地气的剧目,无不彰显着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耍孩儿必将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讲述属于塞上的故事,传递着百姓的情感与智慧。
相关问答FAQs
Q1:耍孩儿与其他山西地方戏曲(如晋剧)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区别?
A1:耍孩儿与晋剧虽同属山西地方戏曲,但艺术风格差异显著,唱腔上,耍孩儿以“平腔”为基础,尾音拖长带“咳腔”,旋律更贴近民间小调,质朴直白;晋剧则唱腔高亢激越,板式变化更丰富,如“流水”、“介板”等,戏剧性更强,音乐伴奏方面,耍孩儿以笛子为主奏乐器,音色清脆;晋剧以板胡、晋胡为主,音色更显厚重,表演风格上,耍孩儿生活气息浓厚,融入大量民间舞蹈元素,动作更贴近生活;晋剧则程式化程度更高,讲究“唱念做打”的规范与技巧,舞台表演更具夸张性。
Q2:为什么说耍孩儿具有“活化石”级别的戏曲研究价值?
A2:耍孩儿被称为“活化石”,主要因其保留了元代杂剧的诸多音乐元素和表演形态,从音乐看,其“耍孩儿”曲牌最早见于元杂剧《酷寒亭》等剧目,唱腔中的“咳腔”和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与元杂剧的“唱赚”一脉相承,是研究元代音乐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从表演看,耍孩儿保留了早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原始特征,如“跳鬼”等舞蹈片段,尚未完全形成后世戏曲高度程式化的表演体系,其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语言方言化,反映了元代以来山西北部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与流变提供了珍贵的“活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