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变脸究竟是不是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变脸,这一充满神秘色彩与视觉冲击力的表演技艺,常出现在各类舞台与综艺节目中,其瞬间变换的面容让观众惊叹不已,关于“变脸是否属于戏曲文化”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从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与戏曲的共生关系等多维度展开,方能清晰揭示变脸与戏曲文化的深层联结。

变脸是戏曲文化吗

历史溯源:从傩祭仪式到戏曲艺术的演变

变脸的起源并非凭空出现,其根脉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傩祭文化,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表演者戴面具,通过模仿神鬼动作、变换面具形象,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这种“以面代容”的表演形式,被视为变脸的雏形,在《周礼》《礼记》等典籍中,均有关于“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帅百隶而时傩”的记载,此时的“变面”(通过面具变换)已具备原始的戏剧性表达。

随着时代发展,傩祭逐渐融入民间百戏与说唱艺术,唐宋时期,“傩戏”成为流行于民间的表演形式,面具制作工艺愈发精细,出现了“变相”技巧——即通过翻转、遮掩面具实现形象转换,如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乔扮神鬼”“跳灶王”等表演,已具变脸的动态特征,明清时期,地方戏曲兴起,四川地区将傩戏面具与戏曲脸谱结合,演员尝试直接在面部妆容上实现“变脸”,以增强表演的灵活性与戏剧张力,清光绪年间,川剧《金山寺》中首次出现“扯脸”变脸(将提前画好的脸谱贴于脸上,通过扯动道具快速揭下),标志着变脸正式从“面具艺术”转化为“面部妆容艺术”,成为戏曲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特征:程式化与综合性的戏曲基因

戏曲文化的核心是“程式化”,即将生活动作、情感表达提炼为规范化的表演范式,变脸正是这一特质的极致体现,其技巧可分为“抹脸”“吹脸”“扯脸”“撕脸”四大类,每一类都需经长期训练,且与戏曲的“唱念做打”深度融合。

  • 抹脸:用油彩在脸上涂色,再用手帕、袖子等道具一抹即变,如川剧《变脸》中老艺人抹脸表现情绪突变;
  • 吹脸:将粉末(如金粉、墨粉)藏在鬓角或胡须中,用嘴吹散使色彩附着面部,多用于表现“神力”或“怒气”,如《封神榜》中闻太师的变脸;
  • 扯脸:将不同脸谱折叠后贴于额头或鬓角,通过扯动丝线、绸布等道具快速揭下,技巧难度极高,需精准控制动作节奏,如《白蛇传》法海变脸;
  • 撕脸:将脸谱预先画在纸或绸上,顺势撕下,多用于表现“受伤”或“幻化”,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脸。

这些技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与戏曲的唱腔、身段、锣鼓等配合:变脸时的眼神需跟随人物情感(如愤怒时圆睁、悲伤时低垂),身段需符合角色身份(如武将需大开大合,文官需沉稳内敛),锣鼓点则控制变脸的节奏快慢,这种“技艺+情感+叙事”的综合表现,正是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特征。

文化内涵:戏曲“礼乐精神”与“象征美学”的载体

戏曲文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伦理观念与审美情趣的传递,变脸同样承载着这一功能,戏曲脸谱通过色彩象征人物性格——红色表忠勇(关羽)、黑色表刚直(包拯)、白色表奸诈(曹操)、金色表神佛(如来),变脸通过色彩的瞬间转换,直观展现人物内心的善恶、喜怒、挣扎,让观众无需台词即可理解剧情。

变脸是戏曲文化吗

川剧《巴山秀才》中,秀才从懦弱到觉醒的变脸,通过从“土黄”(胆怯)到“铁青”(愤怒)再到“通红”(抗争)的色彩变化,传递出底层民众的抗争精神;《情探》中,敫桂英从温柔到决绝的变脸,则用“粉白”(柔弱)到“青灰”(怨毒)的色彩对比,表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这种“寓褒贬别善恶”的审美追求,正是戏曲“高台教化”传统的体现。

变脸的“秘技”属性(如家族传承、师徒相授)也体现了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特点,过去,变脸技巧被视为“饭碗”,非本族不传,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这种传承方式虽具局限性,却保证了技艺的纯粹性,也维系了戏曲行业的文化认同。

共生关系:变脸与戏曲的相互成就

变脸并非独立于戏曲之外的“杂技”,而是深深植根于戏曲的土壤,与戏曲形成“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戏曲的综合性为变脸提供了展示平台——变脸需在“唱念做打”的框架内发挥作用,若脱离剧情与人物,便沦为单纯的“炫技”;变脸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使其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内,通过面部表情的“突变”增强戏剧冲突,让观众获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体验。

现代虽出现脱离戏曲的“纯技巧变脸”(如综艺表演、舞台秀),但这些表演的灵感、技巧仍源于戏曲,且缺乏戏曲的“叙事性”与“人物性”,某综艺节目中表演者快速变换十几种颜色,虽视觉震撼,却因未关联具体人物与情感,只能算作“变脸技巧的展示”,而非“变脸艺术的呈现”,正如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所言:“变脸的魂在戏曲,没有戏曲的故事与情感,变脸就是没有灵魂的壳。”

变脸是戏曲文化的“活态符号”

从傩祭面具到川剧绝活,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象征,变脸始终与戏曲文化同生共长,它既是戏曲程式化技巧的极致体现,也是戏曲伦理观念与审美情趣的生动载体;既需要戏曲的“叙事框架”支撑,又反哺戏曲的表现力,变脸不仅是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戏曲艺术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它以“变”为形,以“戏”为魂,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一张闪亮的“活态名片”。

变脸是戏曲文化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变脸是否只属于川剧?为什么?
解答:变脸虽以川剧最为著名,但并非川剧独有,早在清代,京剧、秦腔、汉调等剧种中已有类似“变脸”的雏形,如京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脸谱变化,秦腔《烙碗计》中刘子明“鬼魂变脸”等,但川剧将变脸发展为“核心绝活”,创造出“扯脸”“撕脸”等复杂技巧,并融入大量民间传说与市井生活,使其成为川剧的“文化符号”,变脸是戏曲文化的共同财富,而川剧是其集大成者。

问题2:普通人学习变脸是否需要先了解戏曲文化?
解答:建议先了解戏曲文化,变脸的技巧(如脸谱象征意义、人物情感表达)与戏曲的“程式化”“虚拟性”紧密相关,若不理解戏曲中“一招一式”背后的文化逻辑,仅模仿技巧,容易流于表面,变脸时的“眼神配合”“身段协调”都需戏曲身段训练为基础,且不同颜色的脸谱对应不同人物性格,若脱离剧情随意变换,会失去变脸的文化内涵,学习变脸应从戏曲文化入手,方能“技进乎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