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戏曲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戏曲七世同堂全场”活动盛大启幕,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这场以“传承”为核、以“团圆”为旨的戏曲盛会,不仅集结了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秦腔七大剧种的名角新秀,更通过“七代同台”的形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活动现场,从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到总角之年的戏曲幼苗,同台献艺,经典唱段与创编作品交相辉映,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创新的探索,让千年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七世同堂”的创意,源于戏曲艺术“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特质,活动总导演在采访中提到:“戏曲的生命在于传承,‘七世’并非实指代际数量,而是象征戏曲艺术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岁月沉淀,如今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活动现场,七代戏曲人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对传统的理解:第一代以87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风为代表,她以一折《李慧娘·救裴》惊艳全场,水袖翻飞间尽显“一招一式皆功夫”的深厚底蕴;第二代由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等“传字辈”艺术家坐镇,他们清唱的《牡丹亭·皂罗袍》婉转悠扬,让观众仿佛穿越回六百年前的水磨腔时代;第三代则以于魁智、李胜素等京剧名家为骨干,他们带来的《定军山》高亢激越,展现了戏曲黄金时代的风采;第四代聚焦中生代演员,如越剧单派传票陈丽君、黄梅戏韩再芬等,他们在经典剧目中融入现代审美,让传统故事更具当代共鸣;第五、六代则为青年新锐,如95后京剧余派老生张建国之孙张建峰,以文武兼备的《野猪林》赢得满堂喝彩;而第七代,则是来自全国戏曲院校的“萌娃”们,他们虽身形稚嫩,一板一眼却已有模有样,童声清唱的《说唱脸谱》可爱又励志,引发全场阵阵掌声。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戏曲艺术的多样性,活动特别设置了“剧种巡礼”环节,七大剧种各展所长,通过经典选段与特色呈现,勾勒出中国戏曲的多元版图,京剧的雍容大气、昆曲的婉约细腻、越剧的柔美缠绵、黄梅戏的质朴明快、豫剧的高亢激昂、川剧的诙谐灵动、秦腔的苍凉悲壮,在同一舞台上交相辉映,川剧《变脸》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员在瞬息间变换十余张脸谱,配合身段与锣鼓点,让观众惊叹于这门“神奇的艺术”;而秦腔《三滴血》中的“哭坟”选段,则以撕心裂肺的唱腔,展现出西北戏曲特有的豪放与悲情,为帮助观众理解剧种特色,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剧种小知识”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各剧种的历史渊源、代表剧目和行当分类,让戏曲艺术“看得懂、听得进”。
“七世同堂”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家庭与文化的“团圆”,活动中,多对戏曲“师徒档”“父子档”同台献艺,成为最动人的风景,京剧叶派小生李宏图的弟子、青年演员王浩与师父共同演绎《吕布与貂蝉》,一老一少,一刚一柔,将吕布的狂傲与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豫剧常派传人小香玉带着她的“小香玉艺术学校”学员们,以《花木兰》选段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学员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认真,小香玉感慨道:“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戏曲有希望了。”更有意思的是,活动还邀请了普通戏曲爱好者登台,一位年过六旬的票友与专业演员合作《四郎探母》,虽非科班出身,却情真意切,赢得观众“比专业还专业”的评价,这种“专业+业余”“老中青少幼”的融合,打破了戏曲艺术的“门槛”,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就在身边”的亲切。
为记录这场传承的盛会,活动特别制作了“七世同堂·戏曲传承图谱”,通过时间轴的形式,从清代徽班进京开始,梳理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标注出每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代表剧目,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了解戏曲的“前世今生”,现场还设置了“戏曲体验区”,观众可以尝试穿戴戏曲服饰、勾画脸谱、学习身段动作,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手握“金箍棒”模仿孙悟空,拿起水袖体验“兰花指”,欢声笑语中,传统文化悄然浸润心灵。
正如一位老艺术家所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护。”戏曲七世同堂全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当老艺术与新青年碰撞,戏曲艺术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七世同堂全场活动为什么强调“家庭”元素?
A1:活动强调“家庭”元素,一方面是因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自古就有“家族传承”“师徒如父子”的传统,许多戏曲世家通过家庭内部的言传身教,将技艺和艺术理念代代相传;“家庭”象征着团圆与凝聚力,通过老中青少幼七代同台,直观展现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让观众感受到戏曲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连接代际情感的纽带,能够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戏曲进家庭”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Q2:活动中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戏曲?
A2:活动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一是“跨界融合”,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多媒体技术结合,如用交响乐伴奏京剧唱段,或通过LED背景呈现戏曲故事的动画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互动体验”,设置戏曲妆造体验、身段教学、脸谱DIY等环节,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三是“年轻化表达”,鼓励青年演员创排符合当代审美的剧目,如用流行音乐元素改编经典唱段,或讲述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戏曲故事;四是“传播渠道创新”,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演出片段,邀请戏曲博主解读幕后故事,让戏曲以更“潮”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