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灵牌》作为京剧传统经典剧目,以三国时期刘备伐吴祭奠关羽、张飞的悲剧情节为核心,承载着“忠义”与“悲愤”的双重情感张力,是老行当艺术的重要载体,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张建国,凭借其对奚派艺术的精深传承与个性化诠释,将这一剧目演绎为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审美的舞台典范,其“哭灵”一唱三叹,字字泣血,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标志性表演。
剧目取材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刘备正位续大统”,背景设定在刘备为替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复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两军对峙之际,剧中刘备于军中设灵位,遥祭亡灵,追忆桃园结义之情,痛斥东吴背信之仇,情感从追思的沉痛到悲愤的激越,再到复仇的决绝,层层递进,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刘备的“哭”,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蜀汉集团“义”字精神内核的悲剧性外化,其唱念做打均需展现一代君王在兄弟情义与家国使命间的挣扎与决绝。
张建国作为奚派传人,深得奚啸伯艺术精髓,其表演以“脑后音”的醇厚唱腔、“抑扬顿挫”的念白韵味以及“以形传神”的身段表现著称,在《哭灵牌》中,他通过唱腔、念白、身段三者的有机融合,将刘备的复杂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唱腔上,他严格遵循奚派“以情带腔、腔由情生”的原则,在【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的板式转换中,通过气口的精准控制与音色的层次变化,展现情感的起伏,如开场“金殿上领了王命”的【导板】,起腔高亢苍凉,似裂帛之声,尾音自然下滑,奠定全剧悲怆基调;转【回龙】“不由人珠泪滚滚”,运用“脑后音”托起“珠泪”二字,声音如泣如诉,尾音渐弱带颤,模拟压抑的哽咽;至【原板】“想起了桃园事好不伤情”,节奏放缓,咬字沉实,“桃园”二字追忆厚重,“伤情”拖腔婉转,声腔中带着哭腔,将刘备对兄弟的思念具象化,而在【散板】“二弟三弟阴灵有知”段落,他加快节奏,喷口有力,“孙权贼”三字斩钉截铁,将愤恨情绪推向高潮,尾音戛然而止,表现复仇的决心。
念白方面,张建国在传统韵白基础上融入口语化的生活气息,增强真实感,祭奠时的“二弟、三弟啊!”既有老生的庄重,又有兄长的痛切,“弟”字上扬,尾音颤抖,模拟哭腔的顿挫;斥责东吴时“想俺刘备与关、张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一段,语速由慢到快,字字铿锵,“同生死”三字咬字如铁,展现对誓言的坚守,念白的节奏变化,配合眼神的迷茫、凝聚与坚毅,形成“声情并茂”的感染力,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刘备从追忆到痛恨的心理转变。
身段表演上,张建国注重“以简驭繁”,虽为老生,但在“哭灵”时通过细微动作强化情感,如双手颤抖捧起灵牌,指节发白,表现内心的煎熬;踉跄几步,身形微晃,模拟悲痛欲绝;捶胸顿足时,动作由缓到急,幅度由小到大,配合唱腔的高潮,将情绪推向顶点,他尤其注重眼神的运用:追忆桃园时眼神迷离,似穿透时空回到当年;痛哭时眼神凝聚,泪水盈眶;愤恨时眼神如炬,射出决绝光芒,眼神与唱念做打的高度统一,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板式 | 唱词片段 | 情感基调 | 张建国处理技巧 |
---|---|---|---|
【二黄导板】 | 金殿上领了王命 | 苍凉悲怆 | 起腔高亢,尾音下滑,奠定悲剧基调 |
【二黄回龙】 | 不由人珠泪滚滚 | 压抑悲痛 | “脑后音”托腔,“珠泪”二字带颤音 |
【二黄原板】 | 想起了桃园事好不伤情 | 追思缅怀 | 咬字沉实,“伤情”拖腔婉转,模拟哽咽 |
【二黄散板】 | 二弟三弟阴灵有知 | 愤恨决绝 | 节奏加快,喷口有力,尾音斩钉截铁 |
《哭灵牌》作为传统骨子老戏,其核心在于“情”与“义”的表达,张建国的表演,既保留了奚派“精于唱腔、精于念白、精于表演”的艺术精髓,又在当代审美语境下进行适度创新,例如在【散板】部分,他借鉴话剧的内心独白方式,通过停顿与气口的处理,增强戏剧张力;在身段上,简化了传统程式化的“起霸”“亮相”等动作,更贴近人物真实状态,让年轻观众更容易共情,他的演绎不仅推动了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播,也为奚派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哭灵牌》中刘备的“哭”与普通哭戏有何不同?
解答:刘备的“哭”并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义”与“忠”的复杂情感交织,其“哭”中既有对兄弟逝去的悲痛,有对桃园结义的追忆,更有因复仇使命而产生的自我压抑与决绝,与普通哭戏相比,刘备的“哭”更具层次感:从“无声落泪”到“哽咽低泣”,再到“仰天长啸”,情感由内敛到爆发,体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剧性,这也是京剧“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典型体现——通过“哭”的外在形式,展现人物内心的忠义精神与家国担当。
问题2:张建国在《哭灵牌》的表演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
解答:张建国在传统基础上,首先坚守奚派艺术的“三精”原则——精于唱腔、精于念白、精于表演,如“脑后音”的运用、韵白的咬字等,均严格遵循奚派规范;在创新上,他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强化内心戏,同时适度简化程式化动作,让表演更贴近生活化,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韵味”,又增强了现代观众的代入感,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他在传统【散板】中加入气停顿,模拟人物思考的瞬间,既符合京剧“无声不歌”的美学,又让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