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奚派张建国访谈,奚派艺术魅力何在?

京剧奚派传人张建国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与奚派艺术的传承,言语间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创新的思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国以“唱情见长,以韵取胜”的表演风格,让奚派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京剧奚派张建国访谈

奚派艺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创立,以“脑后音”“擞音”“擞腔”等独特技巧著称,唱腔苍劲委婉,表演含蓄深沉,讲究“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张建国自幼受奚派艺术熏陶,16岁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后拜奚派名家欧阳中石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表演。“师父常说,奚派不是‘唱戏’,是‘唱心’。”张建国回忆,奚啸伯先生在《范进中举》中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将范进中举后的癫狂与悲凉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冷面热心”的表演境界,成为他艺术追求的标杆。

在谈及奚派唱腔的传承时,张建国特别强调“守正创新”。“奚派的‘脑后音’不是简单的发声技巧,而是要通过气息控制,让声音穿透力更强,既能表现人物的激愤,也能传递内心的隐忍。”他举例说,在《白帝城》中刘备的“叹月”唱段,奚派用“擞腔”表现刘备晚年的凄凉,而他在演绎时,会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调整节奏的疏密,让情感表达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创新不能丢掉奚派的‘根’。”

为了让奚派艺术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张建国近年来尝试跨界合作,如在交响乐伴奏下演唱京剧经典选段,参与戏曲主题综艺节目等。“有人问我,这样会不会丢了京剧的本?我觉得,只要唱腔的核心技巧、表演的程式规范在,‘破圈’反而能让更多人走进剧场。”他提到,自己曾带青年演员排演《失街亭》,从“走边”“起霸”等基本功教起,耐心纠正年轻一代对“程式化”表演的误解,“京剧的美,就在于‘无动不舞’,哪怕一个转身,都要有角色的灵魂。”

京剧奚派张建国访谈

为更直观展现奚派艺术的特色,现将奚派核心表演特点整理如下:

艺术维度 核心特点 代表剧目 张建国演绎亮点
唱腔 脑后音苍劲,擞音婉转,节奏跌宕 《范进中举》《白帝城》 在《范进中举》“中了”唱段中,用擞腔表现范进癫狂后的颤抖
表演 含蓄深沉,眼神传神,身段凝练 《失街亭》《法门寺》 以“背躬”表演表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内心矛盾
人物塑造 “冷面热心”,于平淡处见真情 《杨家将》《赵氏孤儿》 在《三娘教子》中通过揉眼、捋髯等细节演绎薛倚哥的倔强与薛保的慈爱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舞台实践与传承教学时,张建国坦言:“我现在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教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排新戏,三分之一时间在演出,看到年轻演员能把奚派唱好,比自己登台还高兴。”他希望未来能建立奚派艺术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奚派经典剧目,让这门艺术“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相关问答FAQs
Q1:奚派与马派、谭派等老生流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奚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核心在于“以情驭声,声韵合一”,马派(马连良)唱腔潇洒流畅,注重“俏头”;谭派(谭鑫培)唱腔刚柔并济,讲究“字正腔圆”;而奚派更强调情感的内敛表达,通过“脑后音”的穿透力和“擞音”的细腻变化,在看似平淡的唱腔中传递人物深层心理,如《范进中举》中“噫!中了!”的唱段,奚派通过气口的控制,将范进狂喜后的崩溃演绎得举重若轻,这是其他流派所独有的韵味。

京剧奚派张建国访谈

Q2:张建国在传承奚派时,如何处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A2:张建国坚持“守程式不守旧,重创新不离宗”,传统程式如京剧的“四功五法”是根基,必须严格遵循,如在《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抚琴”“观书”等动作,必须符合老生的表演规范;但在创新上,他会根据当代观众的节奏调整唱腔的快慢,如在《杨家将·碰碑》中,保留“反二黄”的苍凉基调,适当压缩拖腔,让情感表达更直接,他在服装、灯光等舞台呈现上融入现代元素,但绝不触碰“唱腔核心技巧”和“人物性格逻辑”这两条红线,确保奚派艺术的“魂”不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