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演员李鸣阳的戏曲艺术有何独特之处?

李鸣阳是当代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余派老生演员,他以扎实的传统功底、细腻的人物塑造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成为传承与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力量,作为余叔岩艺术流派的忠实继承者,李鸣阳的表演兼具“韵味醇厚”与“气势恢宏”的双重特质,在唱念做打中彰显出老生行当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京剧演员李鸣阳戏曲

李鸣阳的戏曲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痴迷京剧,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接受系统科班训练,后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深造,师从王世续、李金声、叶蓬等京剧名家,全面学习余派表演艺术,余派作为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以“脑后音”“擲音”“行腔刚柔并济”著称,对演员的嗓音条件、表演技巧和人物理解均有极高要求,李鸣阳在学艺过程中,始终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毅力打磨基本功,从“喊嗓”“吊嗓”到“身段”“念白”,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揣摩,他尤其注重对余派经典剧目的继承,通过研听余叔岩老唱片、揣摩前人表演心得,逐渐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理念,其扮相清朗大方,台风稳健端庄,一招一式皆显深厚功底。

在代表剧目塑造上,李鸣阳的表演既有传统的坚守,也有个人的理解,他擅演的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性格鲜明,如《捉放曹》中陈宫的“忠而见疑”,《定军山》中黄忠的“老当益壮”,《搜孤救孤》中程婴的“忍辱负重”,《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沉稳智慧”等,这些角色虽多为老生应工,但情感层次丰富,对演员的唱念做打是全方位考验,以《捉放曹》为例,李鸣阳在“行路”一场中,通过“慢板”的苍凉唱腔表现陈宫的悔恨,通过“圆场”的身段展现内心的焦灼,尤其是“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句,运用余派特有的“擲音”技巧,将陈宫从犹豫到决绝的心理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在《定军山》中的“请缞”一段,唱腔高亢激越,身段利落洒脱,既有老生的威严,又不失武将的英姿,被观众誉为“形神兼备”,为更直观展现其艺术特色,现将部分代表剧目及角色塑造特点整理如下: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角色特点与表演亮点
《捉放曹》 陈宫 忠义与矛盾交织,唱腔以“擲音”表现悔恨,身段突出“内心戏”,眼神传递复杂情绪
《定军山》 黄忠 老将豪迈,唱腔高亢稳健,“请缞”段落的“靠旗功”展现扎实武生底子,念白铿锵有力
《搜孤救孤》 程婴 忍辱负重,唱腔苍凉悲怆,“法场”一场的“白水滩”式摔打体现人物牺牲精神,念白充满生活气息
《空城计》 诸葛亮 沉稳智慧,唱腔以“散板”表现从容,眼神与扇子配合展现“空城计”的机敏,身段简洁传神

李鸣阳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剧目的演绎上,更在于他对“人物塑造”的深度追求,他认为,京剧表演的核心是“演人而非演技”,因此在每一部作品中,他都注重挖掘角色的历史背景与内心世界,通过细节设计让人物更加鲜活,例如在《伍子胥》中,他通过“浣纱记”一场的“水袖功”,表现伍子胥逃亡时的悲愤与沧桑;在《桑园会》中,他通过“罗袍”的细节处理,展现罗敷的善良与正直,这种“技为戏用、戏为人服务”的理念,让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程式的美感,又有真实动人的情感力量,打破了“重技巧、轻人物”的刻板印象,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

京剧演员李鸣阳戏曲

作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者,李鸣阳始终将“传帮带”视为己任,他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期间,将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融入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性格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后备人才,他积极参与京剧普及活动,通过“进校园”“公益讲座”“线上教学”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爱上京剧,他还参与创作了新编京剧《杜甫》《大宅门》等剧目,在坚守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元素,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李鸣阳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余派传统的忠实传承,更是对京剧当代价值的生动诠释,他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形象,在讲台后播撒着京剧的种子,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表演告诉我们,京剧的魅力不仅在于唱念做打的技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而这种精神与情怀,正是京剧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

FAQs

京剧演员李鸣阳戏曲

Q1:李鸣阳在传承余派艺术时,有哪些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A1:李鸣阳认为余派的核心是“神形兼备”,因此在传承中他不仅注重模仿前辈的“形”(唱腔、身段),更追求把握“神”(人物气质与情感),他提出“三步走”传承法:第一步“学进去”,通过反复研习经典剧目,掌握余派的基本技法;第二步“悟出来”,结合自身条件与生活体验,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三步“化开来”,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形成既有余派韵味又有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例如在《捉放曹》中,他并未简单模仿前人的“擲音”,而是结合自己对陈宫“忠而见疑”心理的体会,调整了擲音的力度与节奏,使情感表达更自然真挚。

Q2:作为当代京剧演员,李鸣阳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2:李鸣阳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原则平衡传统与创新。“守正”即坚守京剧的核心美学,如“唱念做打”的基本规范、“虚实结合”的舞台表现、“程式化表演”的写意精神,这是京剧的“根”;“创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演细节的打磨,如在传统剧目中增加符合人物性格的小动作,让形象更立体;二是题材与形式的拓展,如参与新编戏创作,融入现代音乐、灯光等元素,但始终以京剧的“四功五法”为基础,确保创新不偏离传统轨道,例如他在新编京剧《杜甫》中,虽借鉴了话剧的内心独白手法,但唱腔仍以余派“西皮二黄”为基调,身段也遵循传统老生的表演规范,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