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商丘豫剧院张萍的豫剧艺术有何独特之处?

商丘豫剧院作为豫剧艺术的重要传承阵地,孕育了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张萍的名字无疑是豫东地区戏曲爱好者心中的一块“金字招牌”,从懵懂学戏的青涩少女到挑梁主演的国家一级演员,她用四十余年的舞台坚守,将豫剧的韵腔之美、人物之魂传递给了无数观众,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为豫剧艺术注入了时代活力。

商丘豫剧院张萍

艺术之路:从科班学子到台柱名家

张萍的艺术生涯始于1978年,彼时12岁的她考入商丘戏曲学员班,系统学习豫剧表演,科班训练的艰苦自不必说,压腿、下腰、吊嗓、走台,每天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她瘦小的身影,回忆起学戏时光,张萍曾坦言:“那时候觉得苦,但老师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刻在了骨子里。”她的天赋与勤奋很快显现,在《花木兰》中饰演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折子戏中,她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灵气的表演,成为学员班重点培养的对象。

1983年,15岁的张萍正式进入商丘豫剧院(原商丘地区豫剧团),开始接触大戏,起初她从配角演起,无论是《秦香莲》中的“冬哥”、《对花枪》中的“杨金戈”,还是《三哭殿》中的“西宫”,她都用心揣摩,将小角色演出大光彩,1987年,剧院复排经典剧目《桃花庵》,张萍被选中饰演女主角“窦氏”,为了塑造好这个命运多舛的古代女性,她反复研读剧本,向老艺人请教“青衣”的表演技巧,在唱腔上融入豫东调的悲怆婉转,在身段上注重眼神与台步的配合,最终凭借该剧一举成名,成为剧院的当家旦角之一。

进入新世纪,张萍的艺术迎来了新的高峰,2005年,她在新编历史剧《花木兰后传》中突破传统“花旦”形象,饰演历经沧桑的中年花木兰,为了表现人物从“巾帼英雄”到“平凡母亲”的转变,她特意观察生活中中年女性的言谈举止,在唱腔中融入“豫剧皇后”陈素真的“含蓄深沉”,在表演中加入大量内心戏,该剧不仅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更让她摘得“香玉杯艺术奖”桂冠,从艺四十余年,张萍主演过《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三打白骨精》《五女拜寿》等五十余部剧目,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被誉为“豫东戏曲的活名片”。

表演艺术:唱腔与人物的“双绝”

张萍的表演以“唱做俱佳、形神兼备”著称,尤其在唱腔和人物塑造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方面,她主攻豫剧“常派”(常香玉)和“陈派”(陈素真),又不拘泥于流派限制,而是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融合豫东调的高亢明快和豫西调的委婉细腻,形成了“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演唱特色。

商丘豫剧院张萍

以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为例,张萍在演唱时,开篇用“豫东大起板”的激昂旋律,表现出花木兰对女子偏见的愤懑;中段转为“二八板”,节奏明快,字字铿锵,展现出女子的担当与豪情;结尾处“散板”收束,余韵悠长,暗示着木兰从军后的坚定信念,她的嗓音高亢而不失柔美,气息饱满而控制自如,无论是“欢音”的欢快跳跃,还是“苦音”的悲怆深沉,都能精准传递人物情感,让观众在旋律中感受豫剧的魅力。

在人物塑造上,张萍注重“内外兼修”,既追求程式化动作的规范,更强调内心世界的真实,她在《秦香莲》中饰演“秦香莲”,从“闯宫”时的隐忍克制,到“见皇姑”时的据理力争,再到“铡美案”时的悲愤控诉,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张力,尤其是“见陈世美”一场,她没有刻意放大悲情,而是通过微微颤抖的双手、强忍泪水的眼神,将一个被丈夫抛弃、却为孩子苦苦挣扎的古代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在泪光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善良,而在《穆桂英挂帅》中,她则通过英姿飒爽的“扎靠”身段、铿锵有力的“唱念”,将穆桂英“临危受命、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又有“挂帅念旧”的柔情,实现了人物性格的多维呈现。

传承与创新:为豫剧艺术“守正开新”

作为商丘豫剧院的领军人物,张萍深知“传承”是戏曲艺术的生命线,多年来,她不仅坚持舞台演出,更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剧院的青年演员李媛至今记得,自己刚进团时因基本功不扎实而气馁,张萍主动找到她,每天陪她练功、说戏,从“台步”到“眼神”,从“气口”到“情感”,手把手地教。“张老师说,‘演戏就像盖房子,基本功是地基,地基不牢,房子再漂亮也塌。’”在张萍的指导下,李媛逐渐在《五女拜寿》《花木兰》等剧目中担纲主角,成长为剧院的后备力量,除了“师带徒”,张萍还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商丘市多所中小学,通过讲座、示范表演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豫剧、爱上豫剧,近年来,她带领青年演员排演了《小英雄雨来》《红灯记》等现代戏,用传统戏曲演绎红色故事,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在创新方面,张萍主张“守正创新”,即在尊重传统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现手法,2018年,她参与创作的新编神话剧《嫦娥奔月》,在保留豫剧唱腔、身段等核心元素的同时,引入了现代舞台技术,通过LED背景展现“月宫”“人间”的场景转换,用灯光营造“飞天”的梦幻效果,剧中“嫦娥思乡”的唱段,她尝试将豫剧与古风音乐结合,旋律既传统又时尚,深受年轻观众喜爱,该剧不仅巡演十余个城市,还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创新剧目奖”,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商丘豫剧院张萍

张萍艺术生涯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78年 考入商丘戏曲学员班,开始系统学习豫剧表演
1983年 正式进入商丘豫剧院,从配角演起,逐渐崭露头角
1987年 主演《桃花庵》,饰演“窦氏”,一举成名,成为剧院当家旦角
2005年 主演新编历史剧《花木兰后传》,获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香玉杯艺术奖
2010年 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同年举办个人专场演唱会,归纳从艺三十周年成果
2015年 担任商丘豫剧院副院长,分管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成立“张萍戏曲工作室”
2018年 主演新编神话剧《嫦娥奔月》,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创新剧目奖”
2022年 带领青年演员开展“豫剧公益行”活动,深入基层演出五十余场,惠及观众十余万人次

相关问答FAQs

Q1:张萍在表演豫剧时,如何处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A1:张萍认为,传统程式是豫剧的“根”,必须坚守,但表现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她在表演中会保留“水袖功”“扇子功”等经典程式动作,但会根据剧情节奏调整动作幅度和速度,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视觉习惯;在唱腔设计上,她坚持豫剧的“梆子腔”特色,但会适当融入流行音乐的配器方式,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她注重挖掘角色的现代人性内涵,让古代人物的情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她常说:“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化石’,只有让传统艺术与时代对话,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Q2:作为商丘豫剧院的传承者,张萍对豫剧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A2:张萍认为,豫剧的未来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深耕传统,抢救、整理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和表演技艺,比如组织老艺人录制“口述史”,复排《朝阳沟》《秦香莲》等传统大戏,让年轻演员“学有本源”;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探索戏曲与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融合,比如拍摄豫剧短视频、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产品,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她特别强调:“豫剧的根在农村,在基层,只有多‘接地气’,多演老百姓爱看的戏,才能永远保持生命力。”她正带领团队筹备“豫剧数字博物馆”项目,希望通过现代技术保存豫剧艺术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豫剧的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