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于魁志在京剧岳飞中如何通过唱念做打塑造忠义英雄形象?

于魁志作为当代京剧界老生行当的杰出代表,其艺术生涯与经典角色岳飞的塑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自幼受家庭熏陶,于魁志8岁随父学戏,12岁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主攻老生,后拜入李和派(李少春)门下,得名师指点,文武兼修的艺术根基为他诠释岳飞这样“忠义勇武”的悲剧英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京剧舞台上,岳飞形象历经数代艺术家的打磨,已成为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的象征,而言派(言菊朋)的苍劲、马派(马连良)的洒脱、谭派(谭富英)的醇厚各具特色,于魁志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形神兼备”的表演赋予岳飞新的时代生命力,其演绎的《岳母刺字》《风波亭》《抗金兵》等剧目,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基本功,更深刻挖掘了人物的精神内核。

京剧于魁志岳飞

京剧中的岳飞,是一个集“忠君、爱国、悲情”于一体的复杂形象,在传统戏码里,《岳母刺字》侧重岳飞从军前的精神洗礼,“精忠报国”四字刻入皮肉,更烙印于心;《抗金兵》则凸显其军事才能与抗金决心,金戈铁马的战场唱段激昂慷慨;而《风波亭》作为悲剧高潮,通过“金牌调来金牌宣”的唱段,将岳飞“十年征战扫腥膻”的功绩与“十二道金牌催命符”的无奈交织,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于魁志在塑造这一角色时,首先注重“形”的精准——岳飞的扮相需戴黑三髯、穿白蟒、插雉翎,靠旗高耸象征统帅威严,他通过眼神的凝练、台步的稳健(如“蹉步”表现战场奔波的疲惫)、靠旗的微微颤动(暗示内心的激荡),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的气场,在《岳母刺字》“刺字”一桥段中,他运用“跪步”配合颤抖的双手,既表现皮肉之苦,更传递出岳飞对母亲的孝与对国的忠,当母亲刺下“精忠报国”时,他猛然抬头,眼神从隐忍转为坚定,一个亮相便将人物的精神升华。

于魁志在“神”的塑造上追求层次感,岳飞的“忠”并非愚忠,而是夹杂着对朝政昏聩的悲愤、对奸臣当道的无奈,这种复杂心理在《风波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二黄导板”转“回龙”唱段“金牌调来金牌宣”中,他一改传统老生的高亢,转而用低沉、压抑的嗓音,每个字都像从牙缝中挤出,既表现对圣旨的敬畏,更暗含对“十年功废一旦闲”的不甘,当唱到“波涛翻涌洞庭湖”时,突然拔高音调,声如裂帛,将胸中的悲愤喷薄而出,随即又转为叹息,通过嗓音的强弱对比、节奏的疾徐变化,让“忠”与“悲”的矛盾在唱腔中碰撞,念白方面,他借鉴马派的“抑扬顿挫”,在“秦桧老贼”的斥责中,字字铿锵,如刀劈斧凿,既有武将的刚烈,又有文人的正气,让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张力。

于魁志对岳飞的演绎,还体现在对“武戏文唱”的深刻理解,作为文武老生,他既能驾驭《挑滑车》中高宠的勇猛,也能在岳飞戏中展现“儒将”风范,在《抗金兵》“破贺人杰”一场,他没有过多依赖武打技巧,而是通过眼神的凌厉、身段的紧凑,表现岳飞运筹帷幄的统帅气质,即使面对强敌,也不失沉稳儒雅,这种“武戏文唱”的境界,源于他对人物身份的精准把握——岳飞不仅是武将,更是诗人、战略家,其“怒发冲冠凭栏处”的豪情与“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淡泊,都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而非单纯的武打场面堆砌。

在艺术传承层面,于魁志的岳飞形象为当代京剧树立了标杆,他既坚守京剧“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又融入现代审美,如在舞台调度上打破传统“一桌二椅”的局限,通过灯光、音效的配合,增强《风波亭》的悲剧氛围;在唱腔设计中,适当融入通俗音乐的节奏元素,让“精忠报国”的唱段更具传唱度,吸引年轻观众,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岳飞这一经典角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也让京剧艺术在与当代对话中保持活力。

京剧于魁志岳飞

于魁志曾说:“演岳飞,要演出‘魂’——那是中国人的骨气。”正是这种对人物精神的深度挖掘,让他的岳飞超越了角色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从舞台上的“白蟩英雄”到生活中的京剧传承者,于魁志用一生践行着对京剧艺术的忠诚,正如岳飞对国家的忠诚,二者在精神内核上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也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于魁志在岳飞经典剧目中的表演亮点

剧目 核心唱段/情节 表演特色 情感表达
《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刺字桥段 跪步颤抖、眼神从隐忍到坚定 孝母与忠国的统一,精神的升华
《抗金兵》 “破贺人杰”战场指挥 武戏文唱,身段沉稳、眼神凌厉 统帅的威严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风波亭》 “金牌调来金牌宣”唱段 唱腔抑扬顿挫,念白铿锵有力 忠君与悲愤的矛盾,悲剧的张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于魁志塑造的岳飞形象,与其他流派(如言派、马派)的演绎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解答:言派岳飞以苍凉悲壮见长,唱腔多“脑后音”,突出人物的悲愤;马派岳飞则潇洒飘逸,注重念白的节奏感与人物气质的儒雅,于魁志的独特之处在于“文武融合”与“层次感”:他凭借扎实的武生功底,在《抗金兵》等戏中展现岳飞的武将本色,区别于言派、马派更侧重文戏的特点;他在情感表达上追求“递进式”,如《风波亭》中从接到金牌时的震惊,到斥奸臣时的激愤,再到临终前的释然,通过眼神、唱腔、身段的细微变化,让人物心理变化更具层次感,而非单一的“忠”或“悲”,这种“形神兼备”的塑造,使岳飞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京剧于魁志岳飞

问题2:京剧《岳飞》中的“枪挑小梁王”等情节是否真实?于魁志在演绎这类虚构情节时,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夸张?
解答:“枪挑小梁王”是京剧虚构的情节,历史上岳飞早期并未有此经历,这一情节出自《说岳全传》的文学演绎,旨在突出岳飞的武艺高强与少年意气,于魁志在演绎时,通过“艺术夸张合理化”来平衡历史与虚构:在武打设计上,他融入“长靠武生”的技巧,如“踢枪”“摔叉”等动作,既展现舞台的观赏性,又符合岳飞“枪法如神”的人物设定;在表演节奏上,他采用“先抑后扬”的处理——开场时岳飞的谦逊有礼,与梁王的骄横跋扈形成对比,待比武时,眼神突然变得凌厉,动作迅猛如电,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武打中感受到人物的正义感,这种处理既保留了虚构情节的戏剧张力,又通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岳飞的忠勇正直),让观众“信以为真”,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夸张的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