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玉宽爬堂》是流传于中原地区的传统经典剧目,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观众喜爱,该剧围绕主人公玉宽的遭遇展开,展现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与道德坚守,同时折射出家庭伦理与社会矛盾的交织碰撞。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汴梁城外有个小村庄,村民周玉宽家境贫寒,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玉宽为人孝顺,勤劳肯干,靠打柴为生,虽生活清贫,却母慈子孝,日子倒也安稳,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玉宽的母亲突发重病,急需银两抓药,家中早已揭不开锅,走投无路的玉宽只好向村中的富户赵员外借高利贷,赵员外为人刻薄,见玉宽母病垂危,便趁机提出苛刻条件:若借银十两,需以玉宽的婚事为抵押,待其病愈后,玉宽必须为赵家做三年长工,且分文不取,玉宽为救母性命,含泪应下。
赵员外有个女儿名叫赵月娥,年方十八,容貌秀丽,心地善良,她得知父亲以婚事逼债的事后,心中不忍,常暗中接济玉宽母子,一日,玉宽母亲病情加重,急需“人参”续命,这种药材价格昂贵,玉宽再次向赵员外求助,赵员外非但不借,反而嘲笑玉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扬言若不按时还债,便要将玉宽母亲赶出村庄,玉宽悲愤交加,跪在赵府门前苦苦哀求,这一幕恰好被赵月娥看见,她不顾父亲反对,偷出家中的“人参”交给玉宽,并偷偷资助他银两。
三年后,玉宽的母亲病愈,玉宽信守承诺,到赵家长工抵债,赵员外对他百般刁难,让他干最脏最累的活,玉宽却毫无怨言,任劳任怨,赵月娥见玉宽忠厚老实,渐生爱慕,多次暗中帮他解围,赵员外察觉女儿的心思,勃然大怒,强行将月娥许配给本地知县的公子,月娥宁死不从,以绝食相抗,并私下与玉宽约定,待夜深人静时私奔。
当晚,玉宽与月娥正准备逃离,却被赵员外带家丁围住,赵员外以“私通罪”将玉宽扭送官府,知县是赵员外的远房亲戚,不问青红皂白,将玉宽打入死牢,玉宽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联名上书为其鸣冤,恰逢包钦差巡查至此,受理此案,包公查明真相,怒斥赵员外仗势欺人,知县徇私枉法,最终为玉宽洗清冤屈,惩治了恶人,玉宽与月娥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赵员外也因作恶多端,家产被抄,众叛亲离。
《玉宽爬堂》在艺术表现上充分体现了豫剧的特色,唱腔上,该剧以豫剧传统的“梆子腔”为基础,融合了“豫东调”的高亢激越与“豫西调”的委婉细腻,玉宽的唱段多用“豫东调”,如“高亢嘹亮,字正腔圆”,表现其内心的悲愤与坚韧;赵月娥的唱段则以“豫西调”为主,旋律优美,抒情性强,凸显其善良勇敢的性格,表演上,演员通过“甩袖”“跪爬”“蹉步”等程式化动作,生动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变化,爬堂”一场,玉宽为救母亲,在赵府门前长跪不起,演员通过颤抖的双肩、含泪的双眸和缓慢的跪爬动作,将孝子的绝望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动容。
该剧的主题思想深刻,既有对封建社会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有对传统孝道、诚信美德的颂扬,玉宽为救母亲不惜牺牲自我,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赵月娥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爱情,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意识,通过赵员外、知县等反面角色的塑造,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不公,揭示了“善恶有报”的朴素价值观。
角色 | 身份 | 性格特征 | 关键情节 |
---|---|---|---|
周玉宽 | 贫寒村民,孝子 | 忠厚老实,坚韧不拔,重情重义 | 为救母借高利贷,到赵家长工抵债,与月娥相爱 |
赵月娥 | 赵员外之女 | 善良勇敢,反抗压迫,追求真爱 | 偷送银两药材救助玉宽,与玉宽私奔,鸣冤告状 |
赵员外 | 富户,月娥之父 | 刻薄贪婪,仗势欺人,自私自利 | 以婚事逼债,刁难玉宽,强行拆散玉宽与月娥 |
包公 | 钦差大臣 | 正直刚毅,铁面无私,体恤民情 | 查明冤案,惩治恶人,为玉宽平反 |
相关问答FAQs
-
问:《玉宽爬堂》中“爬堂”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答:“爬堂”不仅是剧中的关键场景,更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从字面看,玉宽为救母亲在赵府前跪爬,体现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卑微与无奈;从象征意义看,“爬”的动作象征着对压迫的隐忍与抗争,“堂”则代表着封建礼教与权势的压迫,这一情节通过具象化的动作,将玉宽的孝心、悲愤与不屈精神融为一体,既强化了戏剧冲突,也深化了“孝道”与“反抗”的主题,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思考封建社会的伦理弊端。 -
问:豫剧《玉宽爬堂》在唱腔设计上有哪些特色?
答:《玉宽爬堂》的唱腔设计充分体现了豫剧“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剧中主要人物的唱段根据性格与情感需求,灵活运用了豫剧的不同板式:玉宽的唱段以“二八板”“慢板”为主,节奏沉稳,旋律跌宕,表现其内心的挣扎与坚韧;赵月娥的唱段则多用“流水板”“垛板”,节奏明快,婉转悠扬,凸显其活泼勇敢的性格;反面角色赵员外的唱腔多用“飞板”,音调高亢尖锐,配合夸张的表演,塑造其刻薄贪婪的形象,剧中还融入了河南方言的韵味,如“中”“恁”等词汇的运用,增强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