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我要唱我唱!豫剧人为何这般执着地唱响自我?

豫剧,作为扎根中原大地的艺术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生动的表演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河南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寄托,当“我要唱我唱”这六个字脱口而出时,不仅是戏曲爱好者对这门艺术的深情告白,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声音传递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校园课堂,豫剧的唱腔从未远去,反而因这份“我要唱我唱”的主动与热忱,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豫剧我要唱我唱

豫剧的魅力:为何让人“我要唱”

豫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张力,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中原地区,在吸收山歌、小调、梆子腔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以“梆子”为板式,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快板等,既有“大起大落、酣畅淋漓”的豪放,也有“细腻婉转、情真意切”的柔情,常香玉大师创立的常派艺术,将“豫剧唱腔”推向新的高度,她在《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以明快的节奏和铿锵的气势,塑造出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而在《拷红》中“在绣房中我亲把红娘唤”的唱段,又以俏皮细腻的拖腔,展现出红娘的机敏灵动,这种“既能演帝王将相,又能唱凡人俗事”的包容性,让豫剧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无论文化高低,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贴近生活,情感直抵人心,其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既有《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家国大义、善恶分明的经典,也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反映时代变迁、充满烟火气的现代戏,在《朝阳沟》里,银环初到农村时的迷茫与憧憬,拴保娘对“城里姑娘”的既期待又担忧,这些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感,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如河南老乡常说的:“豫剧是咱老百姓的戏,唱的是咱身边的事,说的是咱心里的话。”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豫剧成为情感的载体,听戏、唱戏成了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自然生发出“我要唱”的冲动。

豫剧的传承方式打破了“精英壁垒”,人人可参与,不同于京剧等剧种对科班出身的严格要求,豫剧的流传更多依赖于“口传心授”和民间自发传播,在过去,村里逢年过节搭台唱戏,没有专业演员,村民们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凑,唱腔或许不标准,情感却格外真挚;社区戏班、老年大学、校园戏曲社团遍地开花,专业的豫剧演员走进基层教学,短视频平台上,普通人用手机记录自己唱豫剧的片段,点赞量动辄十万加,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生态,让“我要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大众的文化自觉。

“我要唱”的意义:从个人抒怀到文化传承

“我要唱”,首先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河南,无论是高兴时“吼一嗓子”,还是烦闷时“唱段解闷”,豫剧早已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情绪出口”,郑州的王阿姨今年68岁,退休后加入了社区豫剧队,她最爱唱《李双双》里的“人民群众力量大”,唱到激动处,会不自觉地跟着节拍拍手。“年轻时在地里干活,累了就哼几句‘咱们的干部好作风’,现在和姐妹们一起唱,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候,心里亮堂!”对她而言,唱豫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对青春的追忆、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唱”,无关技巧,只为表达,让平凡的日子有了艺术的点缀。

“我要唱”,更是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豫剧作为河南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原儿女的集体记忆,对于在外打拼的河南人来说,一段豫剧唱腔,就是乡愁的慰藉,在上海工作的洛阳小伙小李,每次加班到深夜,都会在短视频平台发一段自己唱的《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评论区总会有老乡留言:“兄弟,唱得中!想家了没!”他说:“唱豫剧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异乡,身边都是家乡的亲人。”这种通过“唱”建立的文化连接,让漂泊的心灵有了归属感,也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豫剧我要唱我唱

更深层次看,“我要唱”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都在于代代相传,过去,我们常说“传承靠老师、靠戏校”,但今天,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唱”的行列,让豫剧的受众从“观众”变成“参与者”,他们或许不会专业的“甩腔”“偷字”,却能准确地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他们或许记不住整本戏的词,却能哼出“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的熟悉旋律,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打破了“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豫剧在“唱”的过程中不断被重新诠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我唱”的实践:从模仿到创新,让豫剧“潮”起来

“我唱”的方式,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戏台演唱”,在互联网时代,豫剧的传播与学习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打开抖音、快手,#豫剧挑战#的话题播放量高达数十亿次,网友们在镜头前模仿常香玉、马金凤等大师的经典唱段,也有人将豫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出“豫剧版孤勇者”等爆款作品,00后女孩小林,原本是学美声的,偶然接触到豫剧后,被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开始在网上发布“豫剧+流行”的翻唱视频,她的《花木兰》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演绎豫剧的韵味,既保留了原曲的激昂,又增添了现代感,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以前觉得豫剧是‘老古董’,现在发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唱,它也能很‘潮’!”小林的话,道出了许多“Z世代”豫剧爱好者的心声。

线下,“我唱”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在郑州的“德化步行街”,每周六都有“豫剧角”,退休职工、大学生、外卖小哥……各行各业的人聚在一起,拉起二胡、敲起梆子,尽情演唱;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豫剧社团成为热门社团,学生们不仅学习传统剧目,还尝试用豫剧形式演绎校园故事,比如改编自大学生创业故事的《青春实验室》,用豫剧的唱腔讲述年轻人的奋斗与梦想,在校内演出时座无虚席;甚至在乡村的“文化大舞台”,农民演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振兴主题豫剧,因为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成了村民们最爱看的“村晚”节目。

为了让“我唱”更有章法,专业的戏曲教育也在下沉,河南省豫剧三团组织“戏曲进社区”活动,国家一级演员亲自教居民唱腔、身段;郑州市文化馆开设“豫剧公益培训班”,从发声练习到剧目排演,系统化教学;一些中小学将豫剧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习《花木兰》选段,在课间活动中玩“豫剧角色扮演”游戏,这些举措,让普通人不仅能“敢唱”,更能“会唱”,在专业指导下,他们对豫剧的理解也从“表面模仿”深入到“内涵把握”。

学习与参与豫剧的途径

为了让更多人加入“我要唱我唱”的行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习与参与途径,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豫剧我要唱我唱

学习途径 特点 推荐人群
线上平台(抖音、B站等) 资源丰富,免费教程多,可随时回看,互动性强 零基础入门者、时间灵活的年轻人
社区/老年大学戏曲班 有专业老师指导,线下互动多,氛围浓厚,常组织小型演出 退休人士、时间充裕的中老年人
专业戏曲培训机构 系统化教学,从基本功到剧目排演,适合想深度学习的人 有一定基础、希望提升的爱好者
校园戏曲社团 同龄人交流多,结合现代创新,演出机会多 在校学生、年轻群体
民间戏班/豫剧角 自由度高,以娱乐为主,无门槛参与,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戏曲氛围 戏曲爱好者、想体验生活的人

相关问答FAQs

Q1:零基础学唱豫剧,应该从哪里开始?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功?
A:零基础学唱豫剧,建议从“听”和“模仿”入手,首先多听经典剧目,感受豫剧的唱腔特点和情感表达,比如常香玉的《花木兰》、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熟悉“慢板”“二八板”等基本板式的节奏,学习河南方言的发音,豫剧的唱腔韵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言,中”“得劲”“恁”等词汇的发音,以及河南话特有的声调(如“四声”更重),基本功方面,先练“呼吸”,戏曲演唱讲究“气沉丹田”,可通过深呼吸训练增强气息控制;再学“发声”,避免用喉咙喊叫,而是用横膈膜发力,声音要“立”起来;最后是“咬字”,豫剧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字的声母、韵母要清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刘”字的声母“l”要突出,“太偏”的“偏”字韵母“ian”要拖足,初期可跟着教学视频一句一句模仿,有条件的话找老师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进步会更快。

Q2:年轻人如何让豫剧“潮”起来,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
A:年轻人让豫剧“潮”起来,关键在于“创新表达”和“场景破圈”,在内容上,可以尝试将豫剧与流行文化结合,比如用豫剧唱腔改编流行歌曲,或创作反映年轻人生活的现代豫剧小品(如职场、校园、爱情主题),用熟悉的语言和故事降低接受门槛;在形式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拍摄“豫剧变装”“豫剧手势舞”“豫剧剧情解说”等趣味内容,用年轻人喜欢的视觉语言呈现,比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科技+传统文化”出圈,豫剧也可借鉴这种思路,用AR技术还原古代戏台场景,或结合虚拟偶像演唱,打破“戏台”限制,将豫剧带入更多生活场景,比如在音乐节上表演“摇滚版豫剧”,在文创店推出豫剧主题的盲盒、手办,在咖啡馆开设“豫剧下午茶”,让豫剧从“舞台艺术”变成“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年轻人要敢于“玩起来”,不必拘泥于传统,在尊重豫剧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原来豫剧也可以这么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