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萍,当代越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徐派小生演员,以其扎实的艺术功底、俊朗的舞台形象和对徐派艺术的深刻传承与创新,成为越剧界新生代的佼佼者,她不仅继承了徐派创始人徐玉兰先生高亢激越、华彩跌宕的唱腔精髓,更在人物塑造上融入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了传统剧目新的时代生命力,为越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徐雅萍的艺术之路始于对越戏的天然热爱,她出生于江南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越剧的婉转唱腔与优美身段,少年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入某艺术院校戏曲表演专业,系统学习越剧表演,在校期间,她主攻小生行当,尤其醉心于徐派艺术的豪放与洒脱,常常对着录音带反复揣摩徐玉兰先生的唱腔细节,从“尺调腔”的跌宕起伏到“弦下腔”的深沉婉转,一字一句、一板一眼都力求精准,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考入上海越剧院(或某知名越剧团),正式开启职业戏曲演员生涯,并得到多位徐派艺术亲传弟子的悉心指导,艺术视野与表演技巧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徐雅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扮相英气俊朗,无论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君瑞,还是《北地王》中的刘谌,都展现出小生行当的潇洒与风骨,唱腔上,她深得徐派“真声唱、假声伴,真假结合”的精髓,嗓音高亢明亮却不失柔美,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尤其在表现人物激愤、喜悦等强烈情感时,唱腔如行云流水般奔涌而出,极具感染力,表演上,她注重“以情带声、以形传神”,通过眼神、身段、台步的细微变化,精准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在《红楼梦·哭灵》一场中,她通过颤抖的身躯、含泪的双目和撕心裂肺的唱腔,将贾宝玉失去黛玉后的悲痛欲绝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徐雅萍的代表剧目涵盖了传统经典与新编历史剧,充分展现了她的艺术 versatility,在传统戏方面,她主演的《红楼梦》堪称“活贾宝玉”,其饰演的宝玉既有贵族公子的任性率真,又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反抗,成为剧院的“看家戏”;《西厢记》中的张生则突破了传统小生的呆板形象,将其风流倜傥中带着的书生意气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新编历史剧中,她勇于挑战复杂角色,如在《韩非》中塑造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既有学者的深邃思辨,又有政治家的无奈与悲壮,为这一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舞台形象,获得了业界与观众的高度评价,她还积极参与现代戏的探索,尝试将越剧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为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徐派艺术的传承者,徐雅萍深知肩负的责任,她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还致力于青年演员的培养,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艺术心得传授给后辈,为越剧艺术的薪火相传默默耕耘,她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公益演出等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年轻观众普及越剧知识,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的努力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曾荣获“中国戏曲红梅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提名”等多项殊荣,并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交流演出,将越剧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以下为徐雅萍主要艺术成就与代表剧目概览:
时间阶段 | 艺术成就/事件 | 代表作品/角色 |
---|---|---|
2000年代初 | 考入艺术院校戏曲表演专业,主攻越剧徐派小生 | 《梁祝》(梁山伯) |
2000年代中期 | 进入上海越剧院,获徐派亲传弟子指导 | 《红楼梦》(贾宝玉) |
2010年代初 | 主演《西厢记》,奠定“徐派新星”地位 | 《西厢记》(张君瑞) |
2010年代中期 | 凭借《北地王》刘谌一角获“红梅奖” | 《北地王》(刘谌) |
2020年代 | 主演新编历史剧《韩非》,探索越剧现代表达 | 《韩非》(韩非) |
2020年代至今 | 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年演员 | 《红楼梦》《西厢记》(巡演版) |
徐雅萍的艺术之路,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继承与创新的平衡,她以对越剧艺术的赤诚之心,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用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表演,延续着徐派艺术的辉煌,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越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相关问答FAQs
Q1:徐雅萍在传承徐派艺术时,是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
A1:徐雅萍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继承上,她深入研究徐玉兰先生的经典唱腔与表演录像,反复揣摩“徐派”唱腔的“刚柔并济”与人物塑造的“内外兼修”,力求在声腔、身段、神韵上精准还原徐派精髓;在创新上,她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传统程式中融入现代表演元素,如在情感表达上更注重内心层次的细腻刻画,在舞台调度上借鉴话剧的写实手法,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具时代感,例如在《红楼梦》中,她既保留了宝玉“痴情叛逆”的核心特质,又通过调整肢体语言与节奏处理,强化了人物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痛苦,使经典剧目焕发新的感染力。
Q2:徐雅萍作为青年戏曲演员,如何看待越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A2:徐雅萍认为,越剧艺术的当代发展需在“坚守传统”与“拥抱时代”中找到平衡,越剧作为传统戏曲,其独特的声腔体系、美学内涵与人文精神是立身之本,必须通过扎实的传承与严谨的打磨得以延续;面对年轻观众的审美变迁,越剧需要在内容表达、传播形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如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普及戏曲知识、尝试跨界融合等,她本人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片段展演等方式消除年轻人对戏曲的陌生感,同时在新编剧目中融入现代价值观,让越剧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桥梁,实现“老戏迷能共鸣,新观众能接受”的传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