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御碑亭全剧唱词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情感?

京剧《御碑亭》是传统言派老生的代表剧目,取材于古典小说《今古奇观》,以“礼”为核,通过书生王有道夫妇御碑亭避雨的巧合与误会,展现古代文人的君子之风与夫妻间的真情守礼,全剧唱词典雅生动,既含文人风骨,又富生活气息,不同角色的唱段各具特色,共同推动“避雨—生疑—和解”的情节发展,以下按角色梳理主要唱段及情节背景,展现唱词如何塑造人物、传递情感。

京剧御碑亭全剧唱词

角色与唱段梳理

角色 情节背景 唱词选段
王有道(老生) 赴考途中,与妻孟月华送别至长亭,突遇暴雨,避于御碑亭,见妻与秀才柳生春言语得体,心生疑虑。 【西皮原板】
“叹英雄困考场功名未遂,
恨不能插双翼飞入京师。
蒙圣恩开科场文场较艺,
寒窗下苦读书十载为期。
此一去若得中鳌头独占,
回来时夸才学耀祖光宗。
贤妻休把为夫念,
金榜题名转家园。”
【散板】
“猛抬头见乌云遮天蔽日,
想必是老天爷有意留迟。”
孟月华(青衣) 送夫赴考,归家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与柳生春、商人同亭,谨守礼节,言行不逾矩。 【二黄慢板】
“在亭中避风雨心中暗想,
我夫君赴科场独步京华。
夫妻们分离时千言万语,
嘱他求功名莫负韶华。
亭中避雨非我愿,
怕旁人闲话口齿饶舌。
自古男女有别礼当先,
守贞节立品行无愧苍天。”
【二黄原板】
“柳秀才言语端有分寸,
避嫌疑守礼节令人可钦。
倘若是丈夫君心生疑窦,
我此番避雨情怎说得明?”
金松(丑角) 孟家仆人,送孟月华归家途中遇雨,目睹避雨经过,后向孟父讲述经过,推动误会解开。 【数板】
“我家姑爷赶考去,
我家小姐泪双滴。
归家路上雨来了,
慌慌张跑得急。
御碑亭里去躲雨,
遇见秀才和商贾。
我家小姐坐得稳,
柳秀才站得远,
商人旁边直搓手,
一句闲话都没说!
要说清白咱不怕,
就怕老爷犯嘀咕!”
【散板】
“老爷您别听闲人嚼舌根,
避雨亭里规矩森森!”
孟继翰(老生) 孟月华之父,得知王有道欲休妻,查明避雨真相后,责子不明事理,促成夫妻和好。 【西皮导板】
“听一言不由我怒火往上冒!”
【西皮快板】
“有道儿你太糊涂见识少,
岂不闻‘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袍’?
御碑亭避雨非她过,
柳生春守礼节品行高。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你休妻之事太荒唐,
气得我浑身发抖胡子翘!”
【散板】
“快接儿媳回家转,
夫妻和好莫迟延!”

唱词的艺术特色

全剧唱词以“文词雅驯、情真意切”为特点,老生唱段多抒发文人的功名之志与礼教坚守,如王有道的“寒窗下苦读书十载为期”,字字铿锵,体现寒门士子的执着;青衣唱段则细腻温婉,孟月华的“自古男女有别礼当先”,既守礼教又含委屈,展现古代女子的贞静与智慧;丑角金松的唱词通俗诙谐,用数板形式推进情节,打破沉闷,增强生活气息,不同行当的唱词风格,共同塑造了“礼”与“情”交织的戏剧内核。

相关问答FAQs

Q1:《御碑亭》中“御碑亭”这一场景有何象征意义?
A:“御碑亭”是全剧的核心场景,象征“礼”的具象化空间,亭内虽为避雨之所,却暗藏“男女大防”的礼教约束:孟月华与柳生春虽同亭避雨,却“相敬如宾”,谨守“授受不亲”的古训;王有道因“亭中避雨”生疑,则体现其对礼教的过度执着,亭子既是物理空间的避风港,也是人物在礼教与真情间抉择的“试炼场”,最终真相大白,说明“礼”的本质是“守节”而非“拘形”,深化了“礼为情用、情礼合一”的主题。

京剧御碑亭全剧唱词

Q2:言派老生在演绎《御碑亭》时,唱腔处理有何独特之处?
A:言派老生以“脑后音、擞音、塌中音”为特色,唱腔苍劲婉约、跌宕起伏,在《御碑亭》中,言派传人如言菊朋、马少良等,通过唱腔变化展现王有道的心理转变:赴考时的“叹英雄困考场”用高亢的【西皮原板】,表现其志在必得的豪情;避雨时的“猛抬头见乌云遮天蔽日”转【散板】,音调渐缓,暗藏对暴雨的忧虑;误会时的“听谗言不由人怒火往上冒”则用炸音与擞音结合,凸显其被礼教束缚的冲动与迷茫,这种“声随情变”的处理,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成为言派艺术的经典呈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