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张古董用一匹布骗亲,一匹布剧情为何让他自讨苦吃?

京剧《一匹布》是传统戏中极具代表性的“玩笑戏”,以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幽默诙谐的情节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展现民间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性中的小缺点,兼具娱乐性与教化意义,全剧情节紧凑,矛盾集中,语言质朴活泼,表演风格夸张滑稽,深受观众喜爱。

京剧一匹布剧情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古代市井,主角张古董是个游手好闲、爱占小便宜的穷汉,终日琢磨着“不劳而获”的法子,一日,他在街上闲逛时,偶然捡到一匹崭新的布料,顿时喜出望外,盘算着用这匹布发笔小财。

张古董的妻子李氏是个泼辣直率的妇人,深知丈夫的品性,见他捡回布料后,当即劝道:“这布料不知是谁丢的,咱们若昧下良心,恐遭报应。”张古董却不以为然,笑道:“天上掉馅饼,不捡白不捡!我已想好法子——将布做成新衣,拿到集市上冒充上等绸缎,定能卖个好价钱。”李氏见劝阻无效,只能叹气作罢。

张古董带着布料找来裁缝王老好,谎称这是自家织的“云锦”,请他赶制一身体面的衣裳,王老好见他急切,便按吩咐裁剪缝制,几日后,衣裳做成,张古董穿上新衣,对着镜子自鸣得意,觉得自己“人靠衣装”,定能骗过买家。

次日,张古董来到集市,吆喝叫卖,将普通布料吹嘘成“皇家贡品,仅此一匹”,过往行人见他衣着光鲜,信以为真,纷纷围拢过来,恰有富商路过,见布料“色泽亮丽”,便问价,张古董狮子大开口,要价十两银子,富商正犹豫,人群中突然挤出一位老者,正是布料的真正主人——绸缎庄的掌柜刘掌柜,原来刘掌柜昨日因匆忙丢失布料,正贴着寻物启事。

京剧一匹布剧情

刘掌柜认出自家布料,当即喝住张古董,张古董还想狡辩,称布料是自己“祖传之物”,却被刘掌柜当场揭穿——布料一角绣着绸缎庄的记号,围观群众哗然,纷纷指责张古董“不诚实”,刘掌柜念他初犯,且家境贫寒,便未报官,只让他归还布料,并罚他帮绸缎庄做工一个月抵债。

张古董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赚到钱,反而白白赔上一个月的劳力,回到家后,他向李氏诉苦,李氏哭笑不得,趁机再次劝他:“踏实做人才是正道,投机取巧终害己。”张古董羞愧难当,终于幡然醒悟,决心今后靠双手养家,从此,他不再游手好闲,跟着街坊邻居学做生意,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踏实。

人物关系与核心冲突

角色 行当 性格特点 在剧情中的作用
张古董 丑角 贪婪、狡黠、知错能改 推动情节发展,体现“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主题
李氏 泼旦 泼辣、直率、明事理 作为张古董的反衬,传递“诚信为本”的价值观
王老好 老生 耿直、实在 裁缝身份,为“布料做成衣”提供情节铺垫
刘掌柜 外末 正直、宽容 布料真正主人,制造矛盾冲突,推动剧情转折

全剧的核心冲突是“张古董的贪念”与“道德良知”的对抗,通过“捡布—骗布—卖布—识破—醒悟”的情节链条,层层递进,最终以喜剧方式揭示“诚信立身”的道理。

艺术特色

《一匹布》的喜剧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幽默,剧中大量运用市井俚语和夸张比喻,如张古董吹嘘布料时说“这布料裹在身上,连蚊子都不敢叮”,充满生活气息;二是表演夸张,丑角演员通过滑稽的身段、诙谐的念白(如“哎哟喂,我这心扑通扑通跳,比兔子还欢实”),将张古董的贪态与窘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情节贴近生活,选取“捡东西”“骗人”等日常小事,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人性。

京剧一匹布剧情

相关问答FAQs

Q1:《一匹布》作为“玩笑戏”,与其他京剧传统戏有何不同?
A1:“玩笑戏”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一大类,以轻松幽默、贴近生活为主要特点,区别于以历史题材为主的“袍带戏”(如《霸王别姬》)或以神话传说为主的“神仙戏”(如《天女散花》)。《一匹布》聚焦市井小民,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没有复杂的权谋斗争,而是通过“一匹布”的小事,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语言风格口语化、生活化,表演更强调夸张和滑稽,旨在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生活哲理,更具世俗趣味和亲和力。

Q2:剧中张古董从“贪念”到“醒悟”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A2:张古董的转变体现了京剧“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他最初因贪念想不劳而获,结果不仅没得到好处,反而受到惩罚,最终在妻子和刘掌柜的教育下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一转变传递了“勤劳致富”“诚信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强调投机取巧终将自食其果,只有踏实做人、踏实做事,才能获得真正的安稳,这种价值观通过喜剧化的情节呈现,避免了说教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反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