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五花洞〉真假潘金莲现身,武松缘何难辨真伪?

京剧《五花洞》是传统喜剧经典,以真假难辨的奇幻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和行当鲜明的艺术配合,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故事源于宋代民间传说,讲述了武大郎与武松兄弟在五花洞遭遇真假潘金莲的离奇经历,最终在包公明断下妖邪现形、真相大白的曲折故事。

京剧巜五花洞

剧情始于武松打虎后返回清河县,偶遇兄长武大郎,武大郎哭诉妻子潘金莲与西门庆私通,毒杀己身未遂,武松怒杀西门庆并为兄报仇,然冤魂未散,潘金莲的魂魄被千年妖狐所摄,妖狐变作潘金莲模样,与真潘金莲同时现身五花洞,武大郎与武松难辨真伪,引得街坊邻里议论纷纷,甚至闹至公堂,恰逢包公巡查至此,用计让真假潘金莲对质,又请来神兽“獬豸”辨别,终使妖狐现出原形,真潘金莲沉冤得雪,武大郎兄弟也得以安心。

剧中人物行当搭配极具特色,不同行当的表演碰撞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以下是主要角色及其艺术特点:

角色 行当 经典扮演者 艺术特色
武大郎 丑角 萧长华 念白方言化,身段矮子步,插科打诨中透出市井小民的憨直与无奈
武松 武生 盖叫天 动作大开大合,眼神凌厉,唱腔高亢激越,展现英雄豪气
真潘金莲 旦角(青衣) 梅兰芳 唱腔婉转悠扬,水袖功细腻,表演端庄中带着哀怨,体现原配女子的复杂心境
假潘金莲(妖狐) 旦角(花旦) 荀慧生 唱腔俏皮灵动,眼神顾盼生姿,身段轻快活泼,凸显妖精的狡黠与妩媚
包公 净角(铜锤) 金少山 唱腔浑厚如钟,黑脸勾画象征刚正不阿,一出场便自带威仪

《五花洞》的艺术魅力在于多方面的精妙融合,首先是行当对比的极致发挥,丑角的诙谐、武生的刚健、旦角的婉约与妩媚、净角的威严,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形成“一台戏多角彩”的观赏效果,尤其是真假潘金莲的对手戏,梅兰芳的“梅派”雍容华贵与荀慧生的“荀派”活泼俏丽形成鲜明对比,两人同台演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经典场面,唱腔上梅派“二黄慢板”的婉转与荀派“西皮流水”的明快交织,表演上真潘金莲的悲苦与假潘金莲的轻浮碰撞,让观众在真假难辨中体会戏剧的张力,其次是喜剧元素的巧妙融入,武大郎的“矮子步”、“怯口”方言(如用山东方言念白)引得观众捧腹,与武松的严肃形成反差,调节了剧情节奏,再者是舞台美术的视觉对比,真潘金莲多着素色帔衫,妆容淡雅,象征原配的朴实;假潘金莲则穿艳丽褶子,点朱唇、贴花钿,凸显妖精的妖艳,服装与化妆的直观对比,帮助观众快速分辨人物身份。

京剧巜五花洞

《五花洞》的流传离不开京剧艺术家的不断打磨,早在清代,这出戏便已在徽班演出中初具雏形,但真正使其成为经典的是1921年梅兰芳与荀慧生的合作,当时两人正值青春年华,同台饰演真假潘金莲,扮相俊美,配合默契,演出在北京一票难求,轰动梨园界,此次合作不仅推动了旦角艺术的发展,更成为京剧史上“珠联璧合”的佳话,此后,《五花洞》成为京剧科班的经典教学剧目,不同流派的名家均有演绎,如尚小云、程砚秋也曾根据自身风格进行改编,使其艺术内涵更加丰富。

FAQs

  1. 问:京剧《五花洞》中,为什么通常由梅兰芳和荀慧生分别饰演真假潘金莲?这样的搭配有何艺术考量?
    答:梅兰芳与荀慧生分别饰演真假潘金莲,是京剧流派艺术互补的经典案例,梅派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方”著称,适合表现真潘金莲作为原配女子的哀怨与克制,其唱腔婉转、身段细腻,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荀派则以“活泼俏丽、灵动传神”见长,擅长塑造机敏狡黠的女性形象,由荀慧生饰演妖狐所变的假潘金莲,可通过夸张的眼神、轻快的身腔和俏皮的念白,凸显妖精的妩媚与狡诈,两人的搭配在行当上形成“青衣与花旦”的对比,在风格上形成“梅派的沉郁与荀派的明快”的碰撞,既强化了真假难辨的戏剧冲突,又让观众在流派对比中领略京剧艺术的多样性,这种“珠联璧合”的演绎成为《五花洞》最鲜明的艺术标识。

    京剧巜五花洞

  2. 问:《五花洞》作为传统喜剧,除了娱乐性,是否蕴含更深层的主题思想?
    答:《五花洞》虽以喜剧为外壳,但蕴含着“善恶有报、正能压邪”的传统伦理主题,剧中妖狐变作潘金莲作恶,最终被包公用“獬豸”(象征正义的神兽)识破并伏法,这一情节直观展现了“邪不压正”的价值观;真潘金莲虽曾有过错,但其魂魄被妖所摄的设定,也暗含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呼应了传统戏曲中“善恶终有报”的普遍观念,通过武大郎的憨直、武松的刚正、包公的威严,塑造了一系列正面形象,传递了市井百姓对正义与公平的向往,使剧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兼具了道德教化的功能,这也是其能流传百年的深层原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