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演员慕筱莹

慕筱莹,当代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旦角演员,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细腻的人物塑造和富有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成为梅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革新者,她出身梨园世家,自幼浸润于京剧艺术,历经科班打磨、名师指点与舞台淬炼,逐渐形成了“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艺术风格,在继承梅派雍容华贵、细腻传神神韵的同时,融入当代审美与表演理念,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生,也为京剧艺术的当代传播注入活力。

京剧演员慕筱莹

生平与师承:从梨园新苗到中流砥柱

慕筱莹1982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京剧界知名的琴师,母亲为程派青衣,家庭的艺术熏陶让她自幼耳濡目染,6岁起,她便跟随母亲学习身段、唱腔,10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接受系统京剧教育,在校期间,她主攻梅派青衣,兼习荀派、尚派,以嗓音清亮、扮相端庄、基本功扎实著称,2000年,她以优异成绩升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梅派名家李维康、耿其昌夫妇,以及梅葆玖先生的亲传弟子魏海敏,老师们不仅传授她《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经典剧目的表演精髓,更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追求,让她深刻理解京剧“写意传神”的美学内核。

2004年,慕筱莹毕业后加入国家京剧院,成为青年团骨干演员,初登舞台时,她多在传统戏中担任配角,但凭借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即便小角色也能出彩,2008年,她在新编京剧《江姐》中饰演主角江姐,以大段【西皮流水】展现革命者的坚定,以【二黄慢板】抒发内心柔情,凭借细腻的表演和富有张力的唱腔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由此崭露头角,此后,她逐渐挑起大梁,在《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洛神赋》等经典剧目中担纲主演,成为国家京剧院的当家旦角之一。

代表剧目与艺术特色:梅派韵味的当代表达

慕筱莹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她对梅派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演绎上,梅派艺术讲究“中正平和、圆润流畅”,她不仅继承了梅派“雍容华贵、大气磅礴”的整体风格,更在人物内心刻画与舞台呈现上融入个人理解,形成“情真、味浓、形美”的独特表演体系。

(一)经典剧目的“二次创作”

在传统剧目中,慕筱莹并非简单复刻,而是通过深入研读剧本、历史背景,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层次,以《贵妃醉酒》为例,她摒弃了单纯追求“卧鱼”“衔杯”等技巧的炫技,而是聚焦杨贵妃从“盛宠”到“失意”的心理变化:初出场时的“摆驾”,眼神中带着矜贵与期待;听闻明皇驾转西宫后,强颜欢笑中的强颜欢笑,通过水袖的微微颤抖和唱腔的顿挫,表现内心的失落与不甘;最后的“醉卧”,则以醉态掩真情,让观众在“美”中感受到悲剧内核,这种“以情驭技”的处理,让经典剧目有了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京剧演员慕筱莹

(二)新编戏中的“破圈”尝试

除传统戏外,慕筱莹积极参与新编京剧的创作,致力于让京剧反映时代精神,在新编戏《红色娘子军》中,她饰演吴琼花,将梅派的唱腔与海南黎族民歌元素融合,在“常青指路”一场中,【二黄导板】转【回龙】的唱段既有京剧的韵味,又充满革命激情;武戏部分,她借鉴芭蕾舞的跳跃动作,融入京剧“鹞子翻身”“旋子”等技巧,塑造出既有传统功底又有现代英气的女战士形象,该剧巡演时,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有评论称“她让京剧有了‘青春感’”。

(三)表演艺术的核心:形神兼备

慕筱莹的表演,始终以“形神兼备”为准则,她认为,“形”是基础,“神”是灵魂,在《洛神赋》中,她通过“云手”“腰功”和水袖的运用,塑造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体态;眼神中带着“远望”“怅惘”,将洛神对人间的眷恋与仙界的疏离融为一体,唱腔上,她注重“气口”与“情感”的结合,如在《霸王别姬》的“南梆子”唱段中,声音时而柔美如水,时而凄怆如泣,将虞姬的刚烈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慕筱莹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概览:

剧目名称 角色 流派/行当 艺术特色
《贵妃醉酒》 杨贵妃 梅派青衣 以心理变化为主线,水袖与眼神细腻,醉态中见真情,突破传统“醉酒”的程式化演绎。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梅派刀马旦 唱腔激昂高亢,身段英气飒爽,结合“靠功”“枪花”展现巾帼英雄的豪迈。
《红色娘子军》 吴琼花 梅派新创 融合民歌与芭蕾元素,唱腔与武戏兼具时代感,塑造革命者的立体形象。
《洛神赋》 洛神 梅派闺门旦 水袖与身段结合“惊鸿”意象,眼神传达仙气与人性,凸显“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传承与创新:让京剧“活”在当下

作为中生代京剧演员的代表,慕筱莹深知“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她不仅深耕舞台,更致力于京剧的普及与教育,2015年起,她发起“京剧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开设工作坊,用“故事化教学”讲解京剧历史,通过“体验式互动”让学生尝试画脸谱、走台步,累计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她还将京剧元素融入现代艺术,与舞蹈家合作创作《梅韵新声》,用京剧唱腔与当代舞语诠释传统诗词,在“跨界”中拓展京剧的表现边界。

京剧演员慕筱莹

慕筱莹注重利用新媒体传播京剧,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筱莹说戏”账号,用通俗语言讲解梅派知识,片段化演绎经典唱段,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她常说:“京剧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只有让年轻人听懂、喜欢,它才能真正‘活’下去。”

相关问答FAQs

Q1:慕筱莹的表演与梅派前辈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个人风格?
A1:慕筱莹在继承梅派“雍容华贵、圆润流畅”传统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物内心的现代性解读”,她在《贵妃醉酒》中弱化了“醉酒”的程式化表演,强化了杨贵妃作为女性的情感困境,让角色更具人性温度;在唱腔处理上,她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在高音区加入“气声”技巧,使情感表达更细腻;她注重舞台节奏的“当代感”,通过调整唱腔快慢、身段幅度,让传统剧目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形成“传统为根、时代为翼”的个人风格。

Q2:慕筱莹在京剧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她对年轻京剧演员有何建议?
A2:慕筱莹的传承工作涵盖“教育普及”“跨界融合”“数字化传播”三方面:教育上,她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开设“梅派表演研修班”,培养青年演员;普及上,发起“京剧进校园”“社区京剧日”等活动,用通俗化方式降低京剧门槛;融合上,参与新编戏创作,将京剧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对年轻演员,她常强调“三心”:一是“敬畏心”,尊重传统,吃透经典剧目的精髓;二是“创新心”,不拘泥于形式,敢于结合时代需求探索;三是“平常心”,耐得住寂寞,通过日积月累的打磨提升技艺,唯有“守得住初心,才能开得出新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