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沃土,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戏曲无疑是璀璨的明珠,而曲剧与豫剧,作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地方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根民间,影响深远,而创办于1994年的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则像一座桥梁,将这两大剧种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河南戏曲的魅力传遍大江南北。
豫剧,作为河南第一大地方剧种,俗称“河南梆子”,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它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秦腔、蒲州梆子等外来剧种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豫剧的唱腔以“高亢激越、大气磅礴”著称,板式结构严谨,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快二八】等十余种,每种板式又能根据情感表达衍生出多种变化,表演风格上,豫剧注重写实,贴近生活,既有“文戏”的细腻婉转,也有“武戏”的热火爆烈,能够驾驭历史传奇、民间故事、现代生活等多种题材,在长期的传承中,豫剧形成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等不同流派,各流派唱腔各具特色:豫东调以开封为中心,唱腔明快活泼,花旦、闺门旦尤为突出;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唱腔苍凉悲壮,须生、净行更具优势,代表剧目方面,《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不仅展现了豫剧的豪迈气概,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塑造了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朝阳沟》则以现代农村生活为题材,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让观众感受到豫剧反映时代、贴近生活的能力,名家辈出是豫剧繁荣的重要标志,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并称“豫剧四大名旦”,他们创立的“常派”“陈派”“马派”“阎派”各具风格,至今仍是豫剧艺术的宝贵财富,常香玉大师创立的“常派”艺术,融合豫东、豫西调之长,唱腔刚柔并济,表演大气磅礴,她为抗美援朝捐献的“香玉剧社号”飞机,更成为戏曲界爱国的典范。
与豫剧的豪放不同,曲剧则以“婉转抒情、细腻生活”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原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曲剧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洛阳、南阳一带,由民间流行的“小调曲”“鼓子曲”“踩高跷”等说唱艺术演变而来,最初,它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节日集会时演唱的“地摊戏”,后逐渐吸收梆子、京剧等剧种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完整的戏曲形式,曲剧的音乐源于民间小调,唱腔以“明快流畅、细腻婉转”为特色,板式相对简单,主要包括【阳调】【诗篇】【书韵】【清音】等,旋律优美,口语化强,如同中原百姓的日常对话,亲切自然,表演风格上,曲剧更贴近市井生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擅长演绎家庭伦理、爱情故事等题材,整体风格更显柔美和生活化,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中西部,如洛阳、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代表剧目中,《卷席筒》是曲剧的经典之作,剧中“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的唱段,通过幽默诙谐的唱腔和表演,塑造了善良机敏的小人物形象,至今仍广为传唱;《陈三两爬堂》以悲情的剧情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坚贞与智慧;《风雪配》中“借闺名”的情节,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了民间生活的智慧与温情,充满了生活气息,曲剧名家同样星光熠熠,海连池是曲剧的代表人物,他主演的《卷席筒》风靡全国,其表演质朴幽默,唱腔韵味十足,被誉为“曲剧丑角大师”;胡小凤、马遂旺等名家也以各自精湛的技艺,为曲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豫剧与曲剧是河南戏曲的“双璧”,梨园春》则是让这两颗明珠焕发光彩的“舞台”,1994年,河南电视台创办了《梨园春》栏目,这档以“弘扬戏曲文化、服务戏迷观众”为宗旨的节目,迅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电视栏目之一。《梨园春》以“戏迷擂台赛”为核心形式,邀请普通戏迷登台演唱,由名家点评打分,既激发了观众参与戏曲的热情,也让许多草根戏迷实现了“舞台梦”,栏目还设有“名家名段”“戏曲故事”“少儿擂台”“戏歌大联欢”等板块,通过电视媒介将豫剧、曲剧等河南戏曲艺术传播到千家万户,30年来,《梨园春》不仅见证了河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特别是“少儿戏曲擂台赛”的举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戏曲、爱上传统文化,为戏曲界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许多青年演员通过《梨园春》崭露头角,如小香玉、李树建、吴碧霞等,成为戏曲传承的中坚力量。《梨园春》还多次赴海外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成为河南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一档电视栏目,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河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剧种 | 起源 | 唱腔特点 | 流行区域 | 代表剧目 | 代表名家 |
---|---|---|---|---|---|
豫剧 | 明末清初,由中原民间歌舞与北方梆子戏融合形成 | 高亢激越,板式多样(如慢板、二八板),表演豪放朴实 | 河南全境及山东、河北、陕西等周边省份 |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 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 |
曲剧 | 清末民初,源于洛阳、南阳民间小调曲(小调曲、鼓子曲) | 婉转抒情,明快流畅,板式简单(如阳调、诗篇),表演贴近生活 | 河南中西部(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地) | 《卷席筒》《陈三两爬堂》《风雪配》 | 海连池、胡小凤、马遂旺 |
曲剧与豫剧,一个婉约细腻,一个豪放大气,如同中原大地的两面镜子,映照出河南人民的性格与情感;而《梨园春》则像一条纽带,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舞台紧密相连,让河南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田间地头的草根艺术到舞台上的雅部正声,从电视荧屏的万家灯火到国际舞台的文化交流,曲剧、豫剧与《梨园春》的共生共荣,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让河南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AQs
问:豫剧和曲剧在唱腔和表演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答:豫剧唱腔以高亢激越、气势磅礴著称,板式丰富多变,表演风格豪放朴实,适合表现历史传奇和英雄人物,整体更具“大江东去”的豪迈;曲剧唱腔则更侧重婉转抒情、明快流畅,贴近民间小调,表演自然真实,擅长表现家庭伦理和市井生活题材,整体更显“小桥流水”的柔美,豫剧的流派划分(如豫东调、豫西调)比曲剧更细致,唱腔变化也更复杂。
问:《梨园春》栏目对河南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
答:一是培养观众群体,通过“戏迷擂台赛”等形式激发大众参与热情,覆盖不同年龄层,让戏曲从“小众”走向“大众”;二是发掘人才,为青年演员和草根戏迷提供展示平台,推动戏曲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三是创新传播方式,结合电视媒介优势,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结合,增强戏曲的吸引力;四是促进文化交流,通过海外演出、跨省合作等活动,提升河南戏曲的全国及国际影响力,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