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桥究竟在哪儿?承载豫剧记忆的文化地标何在?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鲜活的人物,承载着河南人的情感与记忆,而在郑州这座“豫剧之都”,有一座特别的桥梁,它不仅连接着城市的交通脉络,更串联起豫剧的百年风华——它就是“豫剧桥”,这座桥究竟在哪儿?又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它的世界。

豫剧桥在哪儿

“豫剧桥”位于郑州市金水区,地处农业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核心区域,横跨东风渠,是连接金水区与中原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河南省人民会堂,西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南靠河南省图书馆,北眺河南省科技馆,周边文化设施林立,素有“文化十字路口”之称,2021年,随着郑州城市更新工程的推进,这座原本普通的市政桥梁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正式以“豫剧”命名,成为全国首座以地方剧种命名的主题桥梁。

从外观上看,“豫剧桥”全长320米,宽35米,采用三跨连续钢结构设计,桥身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既现代大气又不失传统韵味,桥栏两侧,雕刻着豫剧经典剧目的精彩场景:《花木兰》从军时的英姿飒爽,《穆桂英挂帅》点将时的豪情万丈,《朝阳沟》中银环下乡的喜悦……这些浮雕由河南本土艺术家历时半年创作,采用汉白玉材质,细节栩栩如生,连人物的水袖、盔缨都清晰可见,夜晚,桥体灯光会变换不同色彩,模拟豫剧舞台的追光效果,当暖黄色灯光亮起时,桥身仿佛化作一个巨大的戏曲舞台,让过往行人沉浸式感受“咿咿呀呀唱大戏”的氛围。

更特别的是,“豫剧桥”的桥面设计也暗藏玄机,靠近人行道的地砖上,镶嵌着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桑振邦)的脸谱浮雕,以及“豫剧”二字的篆刻印章,桥中央的隔离带中,则种植了豫剧中常见的意象植物——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对应《穆桂英挂帅》中的“大破天门阵”)、竹子(象征气节,呼应《秦香莲》中的清正廉明),让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据设计团队介绍,为了让桥梁更贴合豫剧文化,他们曾走访河南豫剧院、郑州豫剧院,与数十位豫剧演员、编剧深入交流,将唱腔的韵律、身段的张力融入桥梁的每一处细节。

豫剧桥在哪儿

“豫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豫剧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桥东侧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3.8米的“豫剧之源”雕塑,以抽象的戏曲舞台、飘带脸谱为元素,下方刻着“豫剧起源于河南,明清时代形成,建国后蓬勃发展”的字样,每周六下午,这里都会举办“豫剧桥·戏友会”,来自全省的戏迷自发组织演出,清唱、彩唱、乐器演奏轮番上阵,吸引不少市民驻足,2023年中秋夜,“豫剧桥”还举办了“戏曲赏月晚会”,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带领团队登台演唱《花木兰》选段,数万市民通过直播同步观看,创下全网千万播放量。

对于郑州人来说,“豫剧桥”早已超越了一座桥的功能,它可能是上班族每天通勤的必经之路,听着桥边传来的豫剧唱段开启新的一天;它是退休老人遛弯时的休憩地,坐在桥头的石凳上,和戏友讨论《朝阳沟》的唱词;它是年轻人打卡的“文化地标”,穿着戏服在桥上拍照,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正如一位常在桥边唱戏的戏迷所说:“以前觉得豫剧是老辈人的玩意儿,现在走在桥上,看着这些雕刻、听着这些唱腔,突然觉得离它那么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豫剧桥”,郑州市文旅局还推出了“豫剧桥文化之旅”路线,串联起河南豫剧院、郑州博物馆(豫剧专题展厅)、人民公园(豫剧名家雕塑园)等景点,游客可乘坐“豫剧主题公交”游览,车上播放豫剧经典唱段,座椅设计成戏台样式,沉浸感十足。“豫剧桥”已成为郑州文旅的新名片,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让“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魅力通过这座桥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豫剧桥在哪儿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桥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A:“豫剧桥”的名字取自“桥”的连接之意——既连接郑州的东西城区,更连接豫剧的过去与未来,它象征着豫剧文化如同桥梁,跨越时空,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座桥认识豫剧、爱上豫剧。“桥”在河南方言中与“瞧”谐音,也暗含“来瞧豫剧”的邀请之意,拉近了大众与戏曲的距离。

Q2:去豫剧桥参观体验,有哪些必打卡的亮点?
A:豫剧桥有三大必打卡亮点:一是桥栏浮雕墙,一定要找找《七品芝麻官》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经典场景;二是桥面脸谱地砖,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流派名旦脸谱拍照,记得站在“豫剧”印章处打卡;三是周末的“戏友会”,下午2点到5点最热闹,能听到地道的河南方言唱腔,还能和戏迷朋友交流心得,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傍晚时分去桥东侧广场,看灯光与桥身交相辉映,仿佛置身戏曲舞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