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弟弟拿戏曲吓姐姐,是太调皮还是另有隐情?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姐姐趴在书桌前写作业,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混着窗外蝉鸣,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蹲在客厅角落,手里摆弄着妈妈新买的便携CD机——那是爸爸出差时带给她的,里面装着几张戏曲CD,有京剧、豫剧,还有黄梅戏。

弟弟拿戏曲吓姐姐

弟弟盯着CD机屏幕上滚动的戏曲名,突然眼睛一亮,他记得昨天姐姐被一只突然飞来的蟑螂吓得跳上沙发,还边哭边喊“讨厌死了”,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让他觉得“吓人”是件特别好玩的事,而戏曲里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加上妈妈偶尔播放时那震耳欲聋的锣鼓点,不正适合“搞恶作剧”吗?

他蹑手蹑脚地把CD机调成最大音量,按下播放键,选了段节奏最快、锣鼓最响的豫剧《花木兰》选段,然后他抱着CD机窜到姐姐房门口,深吸一口气,猛地推开门,将喇叭对准姐姐的方向,按下了“播放”键。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几声高亢的唢呐声夹杂着急促的板鼓声,像炸雷一样在房间里炸开,姐姐正盯着数学题上的应用题发呆,冷不丁被这阵仗吓得浑身一颤,手里的铅笔“啪嗒”掉在地上,作业本上的数字瞬间糊成一片,她猛地抬起头,看到门口举着CD机、咧着嘴笑的弟弟,眼泪瞬间涌了上来:“你干什么!吓死我了!”

弟弟被姐姐的反应逗得更开心了,他学着戏台上的样子,踮着脚尖走了两步,捏着嗓子喊:“谁说女子享清闲——” 声音又尖又亮,带着刻意模仿的滑稽,姐姐气得脸通红,抓起桌上的橡皮就朝弟弟扔过去:“讨厌!我讨厌戏曲!”

“哇!姐姐打人!” 弟弟抱着头假装哭,眼睛却偷偷瞄着姐姐,见她气得眼眶发红,反而觉得更有趣了,妈妈闻声从厨房跑出来,看到一地狼藉:散落的铅笔、揉皱的作业本,还有姐姐红着眼圈、弟弟举着CD机僵在原地的样子,瞬间明白了七八分。

弟弟拿戏曲吓姐姐

“弟弟,你为什么要突然放戏曲吓姐姐?”妈妈蹲下来,先帮姐姐捡起橡皮,又摸了摸弟弟的头,弟弟撇撇嘴:“我就是看她做题太认真,想逗逗她,戏曲声音大,肯定吓一跳……” 姐姐听到这话,气得直跺脚:“逗我?你看我作业都做错了!”

妈妈叹了口气,把CD机音量调小,按下暂停键:“戏曲是咱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就像你们喜欢的动画片一样,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但吓人可不是好玩的,姐姐会被吓到,也会难过的,你看这段《花木兰》,讲的是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多勇敢啊,你用这种方式逗姐姐,是不是把故事里的勇敢都变成调皮了?”

弟弟看着妈妈,又看看姐姐通红的眼睛,慢慢低下头,妈妈把CD机放到桌上,重新播放了那段《花木兰》,这次音量适中,她指着屏幕上的字幕给姐弟俩听:“你们听,‘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说花木兰替父从军,不是为了‘享清闲’,是为了孝顺和勇敢,戏曲里的锣鼓点,是为了让节奏更鲜明,就像你们跑步时的节拍器,不是用来吓人的。”

姐姐听着听着,偷偷抹了抹眼泪,小声说:“…花木兰挺厉害的。” 弟弟也凑过来,小声嘟囔:“我刚才学唱的时候,是不是跑调了?” 妈妈笑着点点头:“那我们一起听,弟弟学唱,姐姐教他认字好不好?”

阳光还是那么暖,房间里没了刚才的紧张,只剩下妈妈温和的声音,和弟弟跟着哼唱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跑调的调子,姐姐看着弟弟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主动拿起作业本:“这道题我教你,其实没那么难。”

弟弟拿戏曲吓姐姐

后来,姐弟俩常常一起听戏曲,弟弟不再用戏曲吓姐姐,反而会拉着她一起学唱脸谱,画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姐姐也不再觉得戏曲“恐怖”,反而觉得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调里,藏着好多好故事。

人物 最初对戏曲的态度 被吓/吓人后的反应 后来对戏曲的态度
弟弟 觉得“声音大、适合恶作剧” 学唱戏逗姐姐,觉得好玩 学认字、学唱脸谱,觉得故事有趣
姐姐 觉得“吵、恐怖、讨厌” 被吓哭,说“讨厌戏曲” 听懂故事,觉得花木兰很厉害

相关问答FAQs

Q:弟弟为什么会想到用戏曲吓姐姐?
A:弟弟可能因为年龄小,对“吓人”的行为缺乏正确认知,觉得这是逗乐姐姐的方式,戏曲中高亢的唱腔、急促的锣鼓声等元素,在他看来是“声音大、有冲击力”的,适合用来制造“惊吓效果”,姐姐平时认真做事时的专注状态,可能让弟弟想通过“恶作剧”打破这种安静,引发互动,但方式不当。

Q: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戏曲艺术,避免类似恶作剧?
A:家长可以从兴趣入手,选择适合孩子的戏曲内容,如节奏明快、故事有趣的选段(如《说唱脸谱》《少年英雄小哪吒》戏曲版),通过动画、绘本等形式先让孩子接受戏曲的“好玩”,明确告诉孩子“吓人”的行为会让他人难过,甚至影响关系,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方式互动(如一起听戏、学唱),还可以带孩子看儿童戏曲表演,感受戏曲的服饰、动作之美,让孩子从“怕”转为“爱”,理解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