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常香玉豫剧精选片段中的经典唱段为何能传承至今仍广受喜爱?

常香玉作为豫剧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豫剧皇后”,她创立的“常派”艺术体系以刚健豪放、细腻传神著称,其表演和唱腔不仅塑造了众多经典舞台形象,更推动豫剧从地方剧种走向全国,成为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瑰宝,她的艺术生涯中,多个剧目片段因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精湛的唱腔技艺和深厚的情感表达,成为豫剧史上的标杆之作,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以下从剧目片段、剧情背景、唱腔特点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对常香玉的豫剧经典片段进行梳理与分析。

常香玉豫剧精选片段

常香玉豫剧经典片段赏析

为更清晰呈现常香玉的艺术成就,以下表格先列出其代表性片段的基本信息,再展开具体解读:

剧目 片段名称 剧情简介 唱腔特点 艺术价值
《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军中与战友辩论“男女平等”的道理,驳斥“女子不如男”的偏见。 以大本嗓为主,高亢激昂,真假声转换自然;“谁说女子享清闲”一句通过拖腔和节奏变化,展现英气与柔情。 突破传统戏曲性别刻板印象,以现代意识诠释家国情怀,成为激励女性的经典唱段。
《拷红》 “在绣房” 红娘在崔母面前机智应对,揭露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身的真相,为二人辩解。 轻快流畅的“常派流水板”,唱词俏皮生动,运用滑音、顿音技巧,凸显红娘的伶牙俐齿和善良本性。 展现常香玉在喜剧表演上的功力,将市井少女的鲜活形象与正义感融为一体,雅俗共赏。
《断桥》 “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剑” 白素贞被法海镇压前,与小青在断桥诀别,倾诉对许仙的深情与对世道不公的悲愤。 哀婉缠绵的“哭腔”,气口细腻,颤音运用恰到好处;“断桥未断肝肠断”通过低回婉转的旋律,撕裂感十足。 将悲剧情感推向极致,体现常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理念,成为豫剧悲剧唱腔典范。
《大祭桩》 “哭楼” 黄桂英得知未婚夫被诬陷死罪,冒雨前往大堂鸣冤,途中哭诉冤屈与悲痛。 悲怆沉郁的“慢板”,融合河南方言韵味,“我的夫被陷害死得惨”一句以泣音和顿挫节奏,催人泪下。 通过唱腔与身段(如水袖功、步法)的高度统一,营造出“风雨悲情”的舞台意境,感染力极强。

《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巾帼英雄的时代强音

《花木兰》是常香玉的巅峰之作,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作为核心唱段,堪称“豫剧咏叹调”,1950年,常香玉为响应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义举,对剧目进行改编,强化了花木兰的爱国精神与女性意识,唱段开头“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以平实有力的语言直击性别偏见,常香玉用大本嗓演唱,声音如洪钟般穿透剧场,到“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时,节奏放缓,旋律婉转,既展现花木兰对传统分工的认同,又暗含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最经典的“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一句,通过重复与递进,将劳动场景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则如惊雷般炸响,彻底打破“女子不如男”的桎梏,这段唱腔不仅塑造了英姿飒爽又柔情似水的花木兰形象,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女性解放运动的艺术注脚。

《拷红》:“在绣房”——市井少女的机智与善良

《拷红》取材于《西厢记》,常香玉饰演的红娘是戏曲史上最具辨识度的丫鬟形象之一。“在绣房”片段中,红娘面对崔母的质问,不卑不亢,以“张生跳墙为见你,小姐呀,你枉读诗书礼义全”等唱词,将小姐的犹豫与张生的真诚巧妙结合,常香玉在此段中充分展现“常派流水板”的灵动:唱腔如行云流水,字字清晰又充满弹性;“枉读诗书礼义全”的“枉”字通过上滑音和轻快的节奏,既带调侃又不失分寸;“老夫人啊,你背地里许婚姻,却为何对女儿不肯把口开”则以反问句式,旋律层层上扬,将红娘的机敏与正义感推向高潮,表演上,她通过眼神的灵动、身段的俏皮,让红娘这个市井少女的形象鲜活立体,既有少女的天真,又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成为“小人物大情怀”的经典舞台形象。

常香玉豫剧精选片段

《断桥》:“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剑”——悲剧美学的极致表达

《断桥》是常派悲剧艺术的代表作,常香玉饰演的白素贞集妖、人、母三重身份于一身,情感层次极为丰富。“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剑”开篇,白素贞面对小青的质问与法海的压迫,唱腔从低沉的“青儿慢举龙泉剑”开始,如泣如诉,到“断桥未断肝肠断”时,运用“哭腔”技巧,声音带着颤抖,气口如抽丝般细腻,将“肝肠断”三字拉长,仿佛要将无尽的悲愤与不舍倾泻而出,常香玉在此段中融入河南方言的“土韵”,如“断”字发音短促而沉重,增强了悲剧的代入感;表演上,她以水袖掩面,身段摇摇欲坠,与断桥的残破背景相映衬,营造出“人桥同悲”的意境,这段唱腔不仅展现了常香玉对悲剧情感的精准把控,更将白素贞“为爱牺牲”的执着与“被天道不容”的悲怆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豫剧悲剧唱腔的“教科书”。

《大祭桩》:“哭楼”——风雨中的情感洪流

《大祭桩》中的“哭楼”是常香玉“声情并茂”艺术的又一典范,黄桂英在未婚夫蒙冤后,不顾风雨赶往大堂,唱段从“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分”开始,以“慢板”铺陈悲凉氛围,常香玉用低沉的嗓音和缓慢的节奏,描绘出“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孤寂与绝望,到“我的夫被陷害死得惨”一句,声音陡然拔高,如利剑穿云,随即转为泣音,“惨”字拖腔长达十余拍,配合颤抖的气口,将黄桂英的肝肠寸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上,她通过“跪步”“甩袖”等程式化动作,模拟冒雨前行的艰难,唱腔与身段的高度统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风雨交加的夜晚,与黄桂英同悲共愤,这段唱腔不仅考验演员的嗓音控制力,更要求深厚的情感积淀,常香玉以“情”为核,让“哭楼”成为豫剧舞台上“以情动人”的经典瞬间。

常香玉的这些经典片段,不仅是豫剧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她将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用唱腔讲述家国情怀、儿女情长,让豫剧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中央,甚至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她的艺术精神——“戏比天大,艺无止境”,至今仍激励着戏曲工作者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常香玉豫剧精选片段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常香玉的“常派艺术”有哪些核心特点?
解答:常派艺术以“刚健豪放、细腻传神”为核心,唱腔上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善于将大本嗓的浑厚与二本嗓的清亮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表演上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眼神、身段、步法精准刻画人物性格,无论是花木兰的英气、红娘的俏皮,还是白素贞的悲情,都能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常派艺术强调“雅俗共赏”,既保留豫剧的乡土气息,又融入京剧、梆子等其他剧种的元素,推动豫剧艺术的现代化与普及化。

问题2:《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为何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解答:这一片段的经典性源于三方面:一是主题的普世性,它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打破传统性别偏见,契合不同时代的女性意识觉醒,至今仍能引发共鸣;二是唱腔的创新性,常香玉在传统豫剧唱腔基础上,融入了民歌、说唱的节奏元素,通过真假声转换、拖腔变化等技巧,让唱段既有戏曲的韵味,又有流行音乐的传播力;三是常香玉的个人演绎,她以“替父从军”的真实情感投入,将花木兰的英勇气概与女儿柔情融为一体,使角色立体丰满,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温暖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