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马长礼武家坡

京剧《武家坡》作为传统骨子老戏,是《红鬃烈马》中极具戏剧张力的一折,讲述了薛平贵从西凉归来,于武家坡前与苦守寒窑十八年的妻子王宝钏相认,历经试探、相认、情感爆发的过程,而京剧名家马长礼饰演的薛平贵,以其宗谭派老生的深厚功底,将这一角色的英武、深情与复杂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版本。

京剧马长礼武家坡

《武家坡》的剧情冲突集中在“试探”与“相认”上:薛平贵身着异邦服饰,假装问路,以“妻子改嫁”“家财散尽”等言语试探王宝钏,王宝钏则以“寒窑苦守”“贞洁自持”回应,二人一问一答,表面是陌生人的对话,实则暗藏十八年离散的辛酸与情感的波澜,马长礼的表演,正是抓住了这种“外冷内热”的戏剧节奏——初登场时,他饰演的薛平贵眼神略带审视,台步稳健中透着武将的飒爽,念白“一马离了西凉界”字字铿锵,谭派唱腔的苍劲挺拔,瞬间将人物久别归来的身份与英武气概立住;试探时,他压低嗓音,语气中带着刻意的不近人情,却在王宝钏诉说苦情时,眼神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心疼,这种细微的表情变化,让“试探”不再是简单的误会,而是饱含对妻子坚守的敬佩与自身归家后身份验证的复杂心理。

马长礼对薛平贵的塑造,尤其注重“情”与“理”的平衡,在“跑坡”一场中,他通过身段的虚实结合展现人物心境:当王宝钏提及“平贵把奴嫌”,他后退半步,身躯微颤,表现出内心的震动;待王宝钏取出血书、信物,他猛然上前,双手颤抖接过,唱腔“宝钏不必泪涟涟”转为高亢激越,真假声结合处尽显悲喜交加,此时的眼神从试探转为深情,一个“相认”的动作,既是对妻子坚守的肯定,也是对十八年离散的释然,这种表演层次,让薛平贵不再是“衣锦还乡的将军”,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历经沧桑的丈夫,情感的真实感直击人心。

从艺术特色看,马长礼的《武家坡》融合了谭派老生的“唱念做打”精髓:唱腔上,他讲究“脑后音”与“膛音”的运用,如“一马离了西凉界”的导板,高亢而不失沉稳,回肠荡气;念白上,他将韵白的典雅与京白的生动结合,如“大姐,借问一声”的市井化表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身段上,他借鉴了武生的利落,如扬马鞭、勒缰绳的动作,干净利落,又不失老生的儒雅,这些艺术元素的统一,使得薛平贵这一形象既有传统京剧的程式美,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京剧马长礼武家坡

马长礼的《武家坡》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对谭派艺术的传承,更在于他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他让观众看到的,不是“试探”与“被试探”的戏剧冲突,而是乱世中爱情的坚守与重逢的珍贵,这种对“情”的诠释,让老戏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武家坡》中薛平贵为何要试探王宝钏?是否过于刻薄?
A1:薛平贵的试探并非刻薄,而是剧情逻辑与人物性格的双重需求,他离家十八年,从战乱归家,需确认妻子是否仍坚守初心;王宝钏寒窑苦守,历经贫苦,薛平贵的试探实则是对其贞洁的考验,也是二人情感重拾的“仪式”,这种试探并非刻意刁难,而是乱世中重逢的必然波折,最终以“相认”升华情感,体现了京剧“苦尽甘来”的审美传统。

Q2:马长礼的薛平贵与其他演员(如马连良、谭富英)的版本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2:马长礼作为谭派传人,其薛平贵更强调“谭派韵味”的醇厚与人物内心的含蓄表达,相较马连良的潇洒飘逸、谭富英的清亮流畅,马长礼的表演更具“苍劲感”:唱腔上,他注重“脑后音”的深度,情感表达更内敛,如试探时的念白,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激动,而非外放的戏剧化处理;身段上,他融合了武生的稳与老生的儒,动作幅度不大却张力十足,尤其眼神的运用,从审视到深情的转变层次更细腻,凸显了薛平贵“外冷内热”的性格特质,形成了“于沉稳中见深情”的独特风格。

京剧马长礼武家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