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唐喜成先生在郑州逝世,享年95岁,这位被戏迷誉为“豫剧红脸王”的艺术大家,其葬礼于6月23日在郑州殡仪馆举行,不仅凝聚了豫剧界的深切缅怀,更成为一场致敬艺术、传承经典的庄重仪式。
唐喜成先生的葬礼现场布置简洁肃穆,灵堂中央悬挂着他的遗像,面容慈祥,仿佛仍在注视着心爱的舞台,遗像两侧,“一代宗师德艺双馨,豫剧唐派流芳千古”的挽联格外醒目,花圈从灵堂一直延伸到馆外,河南省豫剧院、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各大戏曲院校及全国各地戏迷敬献的花圈摆满了整个广场,唐派弟子泣挽”“戏迷同悲”的花圈,寄托了无数人的哀思,河南省文化界领导、豫剧界名家及各界群众千余人自发前来送别,灵堂内外挤满了人,不少人手捧唐老的经典唱段曲谱,低声哼唱着《三哭殿》中“恨上来骂一声昏王李渊”的唱段,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艺术家的怀念。
上午9时整,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道畅主持,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作家陈特立首先致悼词,他回顾了唐喜成先生的艺术人生:“唐老从艺80余年,以‘脑后音’‘炸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开创了豫剧唐派艺术,将豫剧红脸行当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唱腔高亢激越、醇厚饱满,既有‘穿云裂石’的力度,又有‘行云流水’的韵味,塑造了李世民、包拯、杨延景等众多经典形象,成为豫剧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随后,唐喜成先生的弟子代表、豫剧名家牛淑贤发言时数次哽咽:“师父常说‘戏比天大,艺无止境’,他一生严于律己,对艺术精益求精,我们不仅要继承他的唱腔技巧,更要传承他对戏曲艺术的赤诚之心。”
仪式现场,最令人动容的是戏曲界的集体悼念,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的演员们身着素服,现场清唱了唐老经典剧目《辕门斩子》选段“忽听有人报一信”,高亢的唱腔在灵堂回荡,仿佛唐老仍在舞台中央引吭高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王红丽携弟子表演了唐派名段《三哭殿》片段,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身段都精准还原了唐老的艺术神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这掌声,既是对表演的肯定,更是对唐老艺术生命的延续,唐喜成先生的家乡河南省尉氏县的代表也送来了家乡特产,并转达了父老乡亲的哀悼:“唐老是尉氏的骄傲,他的艺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唐喜成先生的艺术贡献,葬礼现场还设置了生平回顾展,通过老照片、戏服、手稿等实物,展现他从艺80年的历程,一份泛黄的1956年《三哭殿》演出节目单上,唐喜成的名字被用红笔圈出,旁边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他对唱腔的修改;一件磨得发亮的蟒袍,袖口和下摆处隐约可见补丁,见证了他对舞台的热爱与执着,许多年轻戏迷在展板前驻足,有的用手机拍摄资料,有的轻声向身边的老人请教,他们纷纷表示:“以前只听过唐老的戏,今天才知道他背后的故事,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下午1时,送别队伍缓缓出发,灵车沿着郑州的主要街道行驶,沿途许多市民自发聚集,手持“唐老一路走好”“唐派艺术永存”的标语,向这位艺术大师作最后的告别,唐喜成先生的遗体将在郑州公墓安葬,墓碑上镌刻着他的生卒年月和“豫剧唐派创始人唐喜成之墓”的字样,墓碑旁将种植一棵常青树,象征着他的艺术精神长青不衰。
唐喜成先生的葬礼,不仅是一场生命的告别,更是一次艺术的传承,他用一生诠释了“戏比天大”的真谛,而他的艺术,将通过一代又一代弟子的传承,在豫剧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葬礼关键信息表
项目 | 详情 |
---|---|
时间 | 2019年6月23日 |
地点 | 郑州殡仪馆 |
主要参与人员 | 河南省文化界领导、豫剧名家(牛淑贤、王红丽等)、唐派弟子、戏迷代表、各界群众 |
特色环节 | 戏曲清唱表演、生平回顾展、家乡代表悼念 |
主题 | “致敬一代宗师,传承唐派艺术” |
相关问答FAQs
Q1:唐喜成先生对豫剧艺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1:唐喜成先生是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他创新性地将“脑后音”“炸音”“二本腔”等技巧融合,形成了高亢激越、刚柔并济的“唐派红脸”唱腔风格,打破了豫剧红脸行当长期以来的表演局限,他塑造的《三哭殿》中的李世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血溅乌纱》中的陈世美等经典形象,成为豫剧史上的标杆,不仅推动了豫剧红脸行当的发展,更提升了豫剧在全国戏曲界的影响力,他还培养了李根旺、贾廷聚、朱勤堂等一大批优秀弟子,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Q2:唐喜成先生的葬礼上有哪些感人的细节?
A2:葬礼上有多个感人细节:一是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演员现场清唱唐老经典选段,高亢的唱腔让不少戏迷落泪;二是唐派弟子王红丽表演《三哭殿》片段时,完全还原了唐老的艺术神韵,引发全场共鸣;三是生平回顾展中,唐老磨发亮的戏袍和写满修改笔记的手稿,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四是送别灵车沿途,自发聚集的市民手持标语送别,场面庄重而温暖,体现了唐老在群众中的深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