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山西戏曲杨秀英

杨秀英是20世纪山西戏曲晋剧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与丁果仙、程玉英、筱桂琴、马秋仙并称“晋剧五大名旦”,其艺术生涯跨越数十年,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晋剧青衣、闺门旦行当的标杆人物,她不仅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更在晋剧唱腔、表演技法的创新与传承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山西戏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戏曲杨秀英

杨秀英1925年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受当地浓厚戏曲氛围熏陶,8岁时被父母送入晋剧科班学戏,拜晋剧名宿马福仙为师,主攻青衣、闺门旦,科班生活艰苦,她每日天不亮便起身练功,吊嗓子、练身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12岁那年,她以传统戏《芦花》中的李氏一角首次登台,清亮的嗓音和自然的表演赢得观众喝彩,初露艺术天赋,1940年代,她加入太原市晋剧团(前身为山西晋风剧社),与程玉英、筱桂琴等同台演出,在艺术上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1950年代,她在晋剧《打金枝》中饰演沈后,雍容华贵的仪态、深沉含蓄的唱腔以及与皇帝对峙时的气场,让这个角色成为她的“招牌”,也让她一举成名,成为晋剧舞台上的当家旦角。

杨秀英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唱腔与表演的完美融合,在唱腔上,她博采众长,既继承了晋剧青衣行当传统的“平板”“二性”“夹板”等板式,又吸收了程玉英“嗨嗨腔”的苍劲有力与丁果仙老生腔的舒展大方,最终形成了“刚柔并济、清新婉转”的独特风格,她的嗓音如珠落玉盘,高亢处穿云裂石,低回时如泣如诉,尤其在“慢板”唱段中,情感细腻,字正腔圆,被誉为“晋剧金嗓子”,例如在《富贵图》中,她饰演的尹碧莲从闺中少女到贤妻良母的转变,唱腔从最初的活泼明快到后来的沉稳温婉,通过音色、气口、润腔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成长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上,她注重“以情带戏”,无论是大家闺秀的端庄,还是小家碧玉的灵动,都能通过眼神、身段和台步精准传达,她精通晋剧的“翎子功”“水袖功”,在《明公断》中饰演秦香莲,面对陈世美的负心,通过甩发、跪步、掩面等动作,将悲愤交加的情绪推向高潮,极具感染力,她还积极参与晋剧改革创新,1950年代参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算粮登殿》,删减冗长情节,优化唱腔设计,使该剧成为晋剧经典,至今久演不衰,她曾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晋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并担任山西省政协委员,为晋剧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呼吁。

杨秀英的代表剧目多为晋剧传统戏,她在这些剧目中的塑造成为后世典范,以下是她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

山西戏曲杨秀英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艺术特色
《打金枝》 沈后 唱腔端庄大气,通过“劝君”唱段的婉转与“金殿”对峙的威严,展现皇后的智慧与气度;表演中融入“卧鱼”“抖袖”等程式动作,凸显雍容华贵。
《富贵图》 尹碧莲 唱腔清新活泼,从“洞房”的羞涩到“教子”的严厉,声腔随情绪变化,层次分明;表演中运用“碎步”“掩面”等细节,刻画少女的纯真与母亲的慈爱。
《算粮登殿》 王宝钏 唱腔高亢激越,“大登殿”唱段中融合“花腔”与“拖腔”,表现人物苦尽甘来的喜悦;表演中“跪拜”“甩袖”等动作刚劲有力,彰显其坚韧性格。
《芦花》 李氏 早期成名作,唱腔质朴真挚,通过“对唱”与“独白”,展现贫苦妇女的善良与无奈;表演中“哭板”的情感爆发,极具感染力,奠定其“悲旦”基础。

杨秀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教育家,1980年代后,她逐渐淡出舞台,致力于晋剧人才的培养,先后在山西省戏曲学校(今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任教,培养出王爱爱、苗洁等多名晋剧名家,她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性格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强调“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艺术理念,她指导学生王爱爱时,重点打磨其“闺门旦”的灵秀气质,帮助其将传统唱腔与现代审美结合,最终形成“王派”艺术风格,她还参与整理晋剧传统剧本,录制《杨秀英晋剧唱腔选》等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晚年的她仍心系晋剧发展,多次参与“晋剧进校园”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戏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晋剧艺术。

FAQs

问:杨秀英在晋剧“五大名旦”中,与其他名旦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晋剧“五大名旦”中,丁果仙以老生行当见长,程玉英以“嗨嗨腔”著称,筱桂琴、马秋仙则各擅闺门旦与花旦,杨秀英的独特之处在于她“青衣、闺门旦兼修”,既能演绎《打金枝》中皇后的雍容,也能塑造《富贵图》中少女的灵动,其唱腔融合了多家之长,既有青衣的端庄厚重,又有闺门旦的细腻婉转,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这在当时的晋旦行当中独树一帜。

山西戏曲杨秀英

问:杨秀英的代表剧目《算粮登殿》为何能成为晋剧经典?
答:《算粮登殿》能成为晋剧经典,一方面得益于杨秀英的精彩塑造,她通过唱腔与表演的创新,将王宝钏从寒窑苦等到夫妻相认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大登殿”唱段,高亢激越的旋律与人物苦尽甘来的心境完美契合,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段”;该剧在杨秀英参与下进行了整理改编,情节紧凑,唱腔设计更具艺术性,既保留了传统戏的精髓,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因此历经数十年仍久演不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