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穆桂英挂帅属于哪种戏曲剧种?

穆桂英挂帅是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属于京剧范畴,是传统戏曲中以女性英雄为主角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源于北宋杨家将抗辽的民间传说,经戏曲艺术加工后,成为展现巾帼英雄气概的经典舞台作品。

穆桂英挂帅属什么戏曲

剧情背景与核心内容

该剧以北宋时期辽国入侵、边关吃紧为背景,讲述了穆桂英从山寨女杰到三军统帅的成长历程,穆桂英原为穆柯寨寨主,武艺超群,智勇双全,曾与杨宗保交战后结为夫妻,时值辽国萧太后率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朝中无将可派,佘太君(杨家将家族长辈)以国家为重,说服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虽因早年与杨家有过节而犹豫,但在“忠君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最终摒弃前嫌,手持降龙木宝杖,统率杨家将及宋军将士大破辽军,保家卫国,剧情中,“穆柯寨招亲”“佘太君说亲”“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情节环环相扣,既展现了穆桂英的英武智慧,也凸显了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家国情怀。

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穆桂英是戏曲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英雄形象,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温婉柔弱”的刻板印象,其形象塑造融合了“刀马旦”与“武旦”的表演特点:

  • 武艺高强:剧中穆桂英能驾驭烈马、施展“打出手”(戏曲武打技巧,如抛接兵器、翻扑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尤其在“破天门阵”一幕中,她手持降龙木,以智勇破解辽军阵法,尽显统帅风范;
  • 性格丰满:她既有山寨女儿的率真(如与杨宗保招亲时的俏皮),又有统帅的沉稳与决断(如挂帅时的“捧印”情节,通过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展现其从犹豫到坚定的内心转变);
  • 家国情怀:面对国家危难,她以“保家卫国”为重,不计前嫌,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内核。

京剧《穆桂英挂帅》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唱念做打”的完美融合上:

穆桂英挂帅属什么戏曲

  • 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式,如穆桂英的核心唱段“捧印”中,“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采用“西皮导板转原板”,高亢激昂,展现其出征的决心;
  • 身段:趟马(模拟骑马动作)、起霸(武将出征前的整装仪式)等程式化动作,配合翎子功(头部雉尾的甩动)、枪花等技巧,生动呈现武将风采;
  • 服饰道具:穆桂英的“女靠”(女将铠甲)、帅盔、雉尾等扮相威武而不失女性柔美,降龙木宝杖则成为其身份与武力的象征。

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杨家将故事自宋代起就在民间流传,明清时期《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等小说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穆桂英的形象逐渐丰满,京剧形成后,该剧目成为“杨家将戏”的核心作品之一,历经数代艺术家的打磨:

  • 清代:京剧班社常演“穆柯寨”“天门阵”等折子戏,但尚未形成完整“挂帅”剧情;
  • 民国时期:尚小云、荀慧生等京剧大师对穆桂英形象进行再创作,强化了其“忠义”特质;
  •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梅兰芳改编主演《穆桂英挂帅》,在保留传统程式的基础上,突出人物的情感深度与时代精神,该剧成为京剧经典,至今仍是各戏曲院团的保留剧目。

穆桂英的形象不仅在中国戏曲舞台长盛不衰,还成为中华文化中“女性力量”的符号,其“挂帅出征”的故事被改编为影视剧、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远。

主要角色与行当特点

角色 行当 表演特点与经典片段
穆桂英 刀马旦/武旦 唱腔刚柔并济,身段矫健,擅长“打出手”“趟马”,经典片段“捧印”“破天门阵”
佘太君 老旦 唱腔苍劲,身段端庄,以“说亲”“点将”展现其家族威望与家国情怀
寇准 老生 念白诙谐,唱腔醇厚,以“劝帅”“定计”表现其足智多谋
杨宗保 小生 嗓音清亮,身段利落,与穆桂英的“招亲”情节展现英武与柔情

相关问答FAQs

Q:穆桂英挂帅除了京剧,还有哪些剧种有类似剧目?
A:除京剧外,豫剧、越剧、川剧、秦腔等多个地方剧种均有《穆桂英挂帅》或相关剧目,豫剧常香玉版《穆桂英挂帅》以“爱国”为核心,唱腔高亢激越,影响广泛;越剧侧重情感刻画,穆桂英形象更显柔美;川剧则融入帮腔、绝活等地方特色,武戏表演独具一格,虽各剧种在表演风格上存在差异,但“穆桂英挂帅抗敌”的核心故事框架一致,均体现了对巾帼英雄的赞颂。

穆桂英挂帅属什么戏曲

Q:“捧印”情节在《穆桂英挂帅》中为何成为经典?
A:“捧印”是穆桂英思想转变的关键情节,也是全剧的高潮之一,面对帅印,穆桂英曾因与杨家的矛盾而犹豫,但佘太君“国难当头,匹妇有责”的劝说使其醒悟,通过“捧印”“整冠”“亮相”等身段动作,配合“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的经典唱段,穆桂英从纠结到坚定的人物内心被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一情节不仅凸显了其“忠君爱国”的精神,也成为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典范,是刀马旦表演艺术的精华段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