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角色马超的人物形象有何独特魅力?

京剧角色中的马超,是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经典人物,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其形象在京剧舞台上被塑造得英武挺拔、忠勇双全,成为长靠武生行当的重要代表,这一角色不仅承载着传统戏曲对英雄人物的审美理想,更通过独特的扮相、身段与表演技艺,展现出京剧艺术的魅力。

京剧角色里的马超

人物原型与角色定位

马超,字孟起,出身西凉名将之家,因“锦马超”之名威震陇右,京剧中的马超,保留了其“勇冠三军”的武将特质,同时强化了“忠义为骨”的人物内核,他既有为父报仇的刚烈(如《反西凉》),也有辅佐刘备的赤诚(如《取成都》),性格中兼具勇猛与智谋、豪放与深情,这种复杂性为表演提供了丰富层次,在京剧人物分类中,马超属于“靠把老生”与“武生”的结合,更侧重武生的“武戏文唱”,即在展现高超武技的同时,通过唱念做打传递人物情感。

行当与扮相:长靠武生的典范

马超的角色行当明确为“长靠武生”,这一行当专演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的青年武将,其扮相极具视觉冲击力,细节中暗藏人物身份与性格密码,以下为马超扮相的核心要素:

扮相要素 具体特征 象征意义
脸谱 勾红脸,眉间绘“火焰纹”,额书“寿”字,眼窝勾金边,鼻梁垂挂“黑貂尾” 红脸表忠勇,火焰纹显刚烈,“寿”字寓福寿(反衬其命运多舛),貂尾增威猛
靠甲 扎“大靠”,靠身以红、黑为主色,绣虎头吞口,靠旗四面为杏黄色,旗面绣“马”字纹 虎头为武将象征,靠旗数量与颜色体现身份(四旗为上将),杏黄旗暗合“五虎上将”
头盔 戴“夫子盔”,盔顶红缨高挑,两侧垂雉鸡尾,额前配“面牌” 夫子盔显儒将风度,雉鸡尾展英武气概,面牌“马”字强化人物标识
道具 手持“亮银枪”,枪缨火红,腰佩“龙泉剑”,身背“弓箭袋” 亮银枪为标志性兵器,剑示文武双全,弓箭暗喻其“西凉锦马超”的骑射本领

这种扮相既符合“五虎上将”的尊贵身份,又通过红、黑、金的强烈对比,塑造出“如烈火般炽热”的人物气质,观众一眼便能识别其“勇将”属性。

表演艺术:武戏文唱的典范

马超的表演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核心是“武戏文唱”——以武技为骨,以情韵为魂。

京剧角色里的马超

唱念:长靠武生的唱腔以“导板”“散板”为主,表现激昂或悲愤情绪,如《反西凉》中马超起兵时,用高亢的“导板”唱“父仇未报恨难消”,声如裂石,既抒发复仇决心,又展现武将的豪迈,念白则采用“韵白”,字正腔圆,如自报家门“俺,西凉马超是也”,通过尾音上扬凸显傲骨。

做打:身段讲究“稳、准、狠”,靠旗随动作颤动却不散乱,体现演员功底。“趟马”是代表性动作,演员通过绕场、勒马、扬鞭等程式,展现马超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枪花”则需单手转枪、背后换枪,花样繁复而不乱,突显其枪法精湛,在《两将军》(又名《许褚战马超》)中,与许褚的“对枪”场面,通过“大刀花”“绞缠枪”等把子,将两人的武艺与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武戏打戏的教科书”。

经典剧目与流派传承

马超的代表性剧目多围绕其生平关键事件,如《反西凉》(马超为报父仇起兵)、《战冀州》(马超兵败坚守冀州)、《两将军》(马超与张飞、许褚的对战)、《取成都》(归顺刘备),这些剧目既独立成篇,又可串联成“马超传”,形成完整的人物叙事。

在流派传承上,京剧史上多位武生名家擅演马超,如“武生宗师”杨小楼,其表演以“武戏文唱”著称,强调人物情感的深度;李万春则注重“靠功”,靠旗动作如“鹞子翻身”“鹞子钻天”,将技巧与美感融为一体;当代名家奚中路继承了杨派风格,在《反西凉》中通过“起霸”(武将出场前的整冠束甲动作)展现马超的沉稳与杀气,成为经典演绎。

京剧角色里的马超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中的马超脸谱为什么是红色,额间的“寿”字有何寓意?
A1:马超脸谱勾红脸,源于京剧“红脸忠勇”的色彩规范,红色象征其赤胆忠心、勇猛刚直,额间的“寿”字并非祝福,而是反衬——马超最终虽归顺蜀汉,却因家族悲剧(父亲马腾被曹操所害)一生困于“忠孝难全”,额书“寿”字更显其命运之悲壮,形成“以喜写悲”的艺术效果。

Q2:“靠功”在马超的表演中为何如此重要?
A2:“靠功”是长靠武生的核心技艺,指演员身着大靠(铠甲)完成高难度动作的能力,马超的靠功主要体现在“靠旗不乱”——靠旗重达数斤,演员通过腰腹控制,在“起霸”“趟马”“跌扑”等动作中,靠旗需随身体颤动而自然飘动,既不能歪斜,更不能掉落,这直接展现演员的功底与人物的沉稳威猛,如《战冀州》中马超中箭后的“硬僵尸”(向后挺直倒地),靠旗需瞬间定住,方能体现其“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