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常香玉如何演绎豫剧大破天门阵的经典?

《大破天门阵》作为豫剧传统经典剧目,以北宋杨家将故事为蓝本,演绎了穆桂英挂帅、大破辽国天门阵的英雄传奇,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演绎,则为这一剧目注入了灵魂,使其成为豫剧“常派”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常香玉豫剧大破天门阵

故事源于《杨家将演义》: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摆下“天门阵”,以北斗七星为方位,设下层层机关,困住宋将杨六郎,天门阵变幻莫测,宋军久攻不下,朝野震动,危急关头,佘太君举荐穆桂英,此时的穆桂英虽已与杨宗保成婚,却因早年私自“对松山招亲”被杨家误解,心怀芥蒂,但在家国大义面前,她摒弃前嫌,主动请缨,联合杨家将及各路英雄,最终凭借智慧与武艺,破解天门阵,大败辽军,保家卫国,剧目中,“穆桂英挂帅”“点将出征”“破阵交锋”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情感饱满,既有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势,也有儿女情长的细腻刻画。

常香玉与《大破天门阵》的渊源,始于她对传统剧目的革新与人物塑造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常香玉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对剧本、唱腔、表演进行了全面打磨,她将穆桂英这一角色从“神坛上的女英雄”拉回“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传统演绎中,穆桂英多为“高大全”式的形象,而常香玉则通过细节处理,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的柔美与作为统帅的英武之间的矛盾统一,例如在“请罪”一场中,穆桂英面对杨家众将的质疑,既有对丈夫宗保的愧疚,也有对破阵重任的坚定,常香玉通过眼神的闪烁、语气的迟疑与坚定,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英雄“接地气”的一面。

在唱腔设计上,常香玉充分发挥豫剧“常派”艺术特色,将豫东调的高亢激越与豫西调的委婉深沉融为一体,为穆桂英量身定制了多段经典唱段,如“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二八板】,节奏明快,气势磅礴,表现了穆桂英点将时的威严与豪迈;“穆桂英在帐中传将令”的【流水板】,则通过流畅的旋律和跳跃的节奏,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与穆桂英的从容不迫,常香玉的嗓音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而富有穿透力,尤其在“破阵”高潮部分,她运用“炸音”和“滑音”,将穆桂英指挥若定、大破敌阵的激动心情推向极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她在念白上也极具功力,既有戏曲韵味的程式化表达,又融入了生活化的口语,使人物对话更生动自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常香玉豫剧大破天门阵

表演艺术上,常香玉突破了豫剧旦角“重唱轻做”的传统,将武生身段与旦台步巧妙结合,为穆桂英这一“刀马旦”角色创造了独特的表演范式,在“破阵舞剑”一场中,她手持长剑,身轻如燕,既有武生的矫健,又有旦角的柔美,剑招时而凌厉如电,时而轻盈如燕,配合眼神的配合,将穆桂英武艺高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还特别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例如在“登高观阵”时,通过眼神的环视、身体的微倾,表现出对天门阵的细致观察与冷静判断,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常香玉常说:“演戏要演人,演人是演心。”她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个“破天门”的英雄,更看到了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穆桂英。

艺术维度 常香玉的创新实践
唱腔设计 融合豫东、豫西调,创造刚柔并济的“常派”唱腔,为穆桂英定制多段经典板式,如【二八板】【流水板】等,展现人物豪迈与细腻。
表演身段 突破旦角程式,融合武生身段,设计“舞剑”“点将”等动作,刚柔相济,塑造“文武双全”的穆桂英形象。
人物塑造 打破“高大全”英雄模式,通过细节展现穆桂英的内心挣扎与成长,赋予人物真实感与感染力。
舞台呈现 结合传统戏曲美学与现代舞台技术,强化战场氛围与人物情感的视觉呈现,增强剧目观赏性。

常香玉的《大破天门阵》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剧目,更是豫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她对传统剧目的改编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使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她的演绎,《大破天门阵》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舞台,成为豫剧的“名片”之一,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豫剧艺术的魅力,常香玉通过“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也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标杆。

FAQs
Q1:常香玉在《大破天门阵》中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与传统版本有何不同?
A1:传统版本中的穆桂英更侧重“神化”的英雄形象,而常香玉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唱腔设计,将其塑造为“人神合一”的立体人物,她不仅展现了穆桂英的英武善战,还通过“请罪”“思夫”等情节,刻画了她的女性柔情与内心挣扎,让人物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突破了传统戏曲中“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模式。

常香玉豫剧大破天门阵

Q2:《大破天门阵》作为豫剧经典,常香玉的演绎对当代戏曲传承有何启示?
A2:常香玉的实践启示我们,戏曲传承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她通过唱腔、表演、剧本的全面革新,使传统剧目焕发新生;她注重“演人演心”,强调人物内心的真实表达,让戏曲艺术更贴近观众,当代戏曲传承应借鉴这一思路,既要守住戏曲的“根”,又要融入时代审美,才能让经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