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刘墉斗和珅全场,智斗妙招究竟有哪些?

在传统戏曲的璀璨星河中,“刘墉斗和珅”无疑是一组经久不衰的经典组合,其“全场”的精彩演绎,不仅凝聚了民间对清官的期盼、对奸佞的愤懑,更通过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历史人物的智慧交锋转化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舞台盛宴,这组故事以清代乾隆年间的真实人物为原型,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创作,最终在京剧、评剧、豫剧等多个剧种中生根发芽,形成了情节跌宕、性格鲜明的系列剧目,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拿手好戏”。

戏曲刘墉斗和珅全场

刘墉与和珅的历史原型本就是乾隆朝的“对立面”: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身名门,以刚正不阿、机智善辩著称,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和珅,钮祜禄·和珅,出身满洲正红旗,凭借乾隆帝的宠信权倾朝野,贪腐成性,二人在朝堂之上政见不合,民间更将他们塑造成“清官斗贪官”的典型符号,戏曲创作者抓住这一核心矛盾,通过“查赈银”“智斗权臣”“铡国舅”等经典情节,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巧妙融合,让刘墉的“智”与和珅的“奸”在舞台上碰撞出激烈火花。

“全场”的精彩,首先体现在情节的环环相扣与高潮迭起,以京剧《刘墉下南京》为例,全剧从刘墉奉旨南下查赈展开,和珅提前布局,安排心腹党羽伪造账目、欺上瞒下,刘墉则将计就计,一方面以“扮丑”“装傻”迷惑对手(如剧中他常以破帽敝衣、手持大烟袋的形象出现,实则暗藏机锋),另一方面深入民间走访,从灾民的哭诉中找到破绽,当和珅自以为天衣无缝时,刘墉突然亮出铁证——伪造的赈银账目中墨迹未干、字迹潦草,与官方规制严重不符,当场戳穿其贪墨罪行,这一“查账”情节,通过紧张的对峙、诙谐的台词(如刘墉调侃“和大人这账本,怕是连夜用墨汁泡过吧”),将智慧交锋与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观众无不拍手称快。

而在评剧《刘墉打朝》中,“斗法”的舞台则从民间转向朝堂,和珅勾结国舅(其妻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刘墉不畏权势,手持尚方宝剑,在金殿之上与和珅展开舌战,剧中,刘墉引经据典,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相逼,和珅则巧言令色,搬出“乾隆皇帝宠信”作为挡箭牌,二人你来我往,念白如连珠炮般密集,刘墉的苍劲老生唱腔与和珅的尖细花脸唱腔形成鲜明对比,一正一邪的性格在声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墉以“国法大于人情”说服乾隆,将国舅正法,和珅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这一“打朝”情节,彰显了刘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担当,也让“清官战胜贪官”的结局大快人心。

戏曲“刘墉斗和珅”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对人物形象的极致塑造,刘墉在戏曲中并非传统“高大全”的清官,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智者”:他既有铁面无私的刚毅,也有诙谐幽默的接地气;既有洞察人心的敏锐,也有审时度势的智慧,他常以“民间老汉”的身份暗访,用市井俚语与百姓交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和珅则被脸谱化为“白脸奸臣”,其贪婪、狡诈、谄媚的性格通过夸张的身段(如踱步时摇扇轻佻)、谄媚的笑(如眼角眉梢堆起褶皮)、阴狠的眼神(如怒目时斜睨)等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忠一奸、一智一愚的对比,让人物形象瞬间鲜活,也让“斗法”的情节更具张力。

戏曲刘墉斗和珅全场

不同剧种对“刘墉斗和珅”的演绎,也各具地域特色,京剧注重程式化表演,刘墉的“甩发”“髯口功”尽显威仪,和珅的“矮步”“水袖功”凸显奸猾;评剧唱腔通俗易懂,刘墉的“二六板”“慢板”如泣如诉,道尽民间疾苦,和珅的“快板”则节奏急促,暴露其色厉内荏;豫剧高亢激昂,刘墉的“梆子腔”铿锵有力,和珅的“滑腔”则充满戏谑,这些地域艺术特色的融入,让“斗和珅”的故事在不同地域都能引发共鸣,成为“全场”演出的重要保障。

从文化内涵看,“刘墉斗和珅”的戏曲故事,本质是民间价值观的艺术投射,在封建专制下,百姓渴望“青天”为他们主持公道,因此将刘墉塑造成“智多星”“包再生”;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则通过和珅这一形象得到宣泄,这种“清官文化”的延续,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也传递了“邪不压正”“善恶有报”的朴素价值观,正如老戏迷常说的:“看刘墉斗和珅,解气!”这种“解气”,正是戏曲艺术扎根民间的生命力所在。

“刘墉斗和珅”的经典剧目仍在舞台上频繁上演,从乡村戏台到城市剧院,总能看到观众席里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哄堂大笑的场景,这组跨越百年的“对手戏”,之所以能成为“全场”经典,正是因为它用戏曲的语言,说透了人间的善恶,演活了民间的期盼,让正义与智慧的光芒,始终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相关问答FAQs

戏曲刘墉斗和珅全场

Q1:刘墉在戏曲中的形象与历史原型有何不同?
A1:历史中的刘墉确实刚直敢言,但更多是“循吏”形象,行事较为谨慎;戏曲中的刘墉则被艺术化处理,增加了“智多星”属性——他不仅敢于斗和珅,更擅长用计谋(如伪装暗访、利用证据链),甚至带有些许诙谐(如扮丑、说俏皮话),让人物更接地气、更具戏剧张力,戏曲强化了他与和珅的直接冲突,而历史上二人虽同朝为官,但直接交锋的记载并不多,更多是民间创作的艺术加工。

Q2:为什么“刘墉斗和珅”的故事能在不同剧种中广泛流传?
A2:其核心矛盾“清官斗贪官”具有普世性,契合民众对正义的追求,容易引发共鸣;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智慧交锋与戏剧冲突,适合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现形式;刘墉、和珅的性格鲜明(一忠一奸、一智一愚),便于不同剧种通过唱腔、念白、身段等进行差异化塑造,如京剧的程式化、评剧的通俗化、豫剧的高亢化,都能适配故事内核;民间艺人的不断再创作,让故事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丰富细节(如不同剧种的“查赈”“打朝”情节),使其生命力历久弥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