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演员雷保春

雷保春是河北梆子艺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传承努力,成为河北梆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推动者,其唱腔与表演风格影响了几代戏曲观众。

戏曲演员雷保春

1946年,雷保春出生于河北蠡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受家乡戏曲氛围熏陶,12岁考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学员班,师从河北梆子“金派”创始人李桂云、“红派”传人张峰山等名家,系统学习老生行当,科班生涯中,他每天清晨吊嗓练功,寒冬腊月也不间断,扎实的“童子功”为日后艺术创作打下根基,1960年代,他以《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一角初登舞台,凭借清亮高亢的嗓音和英挺的扮相崭露头角,随后在《宝莲灯》《蝴蝶杯》等传统戏中担纲主演,逐渐形成“唱腔激越、表演细腻”的艺术雏形。

1970年代,雷保春主演的《宝莲灯》成为其成名作,他在剧中饰演的刘彦昌,融合了大慢板的深沉与流水板的灵动,“哭坟”一场戏中,他通过“高拨子”唱腔的起伏转折,将失子之痛与悲愤之情层层递进,既有河北梆子特有的“硬起音”铿锵有力,又揉入“擞音”增强感染力,台下观众常为之落泪,此后,他在《窦娥冤》中饰演的窦天章,《王宝钏》中饰演的王允,均以“情”字为核心,通过眼神、身段的精准把握,让历史人物有了鲜活的生命力,1999年,他凭借《钟馗》中的“钟馗嫁妹”一折,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河北梆子界获此殊荣的代表性演员之一。

作为非遗传承人,雷保春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不仅复排了《秦香莲》《打金枝》等30余出传统剧目,更在唱腔中融入京剧、评剧等元素,如将京剧“西皮”旋律融入河北梆子原板,丰富了剧种的音乐表现力,2000年后,他担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创办“河北梆子小梅花”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青年演员,其弟子王洪玲、刘朝平等均已成为剧种中坚力量,他还推动河北梆子进校园、进社区,带领剧团赴日本、韩国演出,让这一地方剧种走向国际舞台。

雷保春的艺术生涯,是河北梆子从繁荣到坚守的缩影,他用六十余年的舞台实践证明,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既在于对经典的敬畏,更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虽已年逾古稀,他仍坚持参与青年演员的排练指导,为河北梆子的传承注入不竭动力。

雷保春主要艺术成就简表

时间 事件/成就 备注
1958年 考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学员班 师从李桂云、张峰山等名家
1970年代 主演《宝莲灯》成名 “哭坟”唱段成为经典
1999年 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凭《钟馗》一折获奖
2008年 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致力于河北梆子保护与传承
2010年至今 创办“小梅花”培训班 培养王洪玲等青年演员

相关问答FAQs

问:雷保春的代表剧目有哪些?
答:雷保春的代表剧目涵盖传统与新编剧目,主要有《宝莲灯》(饰刘彦昌)、《蝴蝶杯》(饰田云山)、《窦娥冤》(饰窦天章)、《辕门斩子》(饰杨延昭)、《钟馗》(饰钟馗)等,宝莲灯》是其成名作,也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经典保留剧目,“哭坟”唱段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问:雷保春对河北梆子传承有哪些贡献?
答: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雷保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复排《宝莲灯》《秦香莲》等经典,保留河北梆子的艺术精髓;二是培养青年演员,通过“小梅花”培训班等平台,亲授唱腔、表演技巧,培养出多名梅花奖得主;三是推动剧种传播,带领剧团赴国内外演出,并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扩大河北梆子的受众群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