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梅的戏曲欣赏中,藏着哪些让人爱上传统戏曲的秘诀?

李梅第一次真正沉下心来欣赏戏曲,是在她大学时的一个深秋午后,彼时她正为学业压力焦头烂额,偶然路过学校礼堂,门口张贴的海报上,“《牡丹亭》游园惊梦”几个字带着墨香,海报上是水袖翻飞的古典美人,她鬼使神差地买了票,走进了那个被暖光灯晕染的剧场,那场演出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让她从此明白,戏曲不是长辈口中的“老调子”,而是流淌着千年韵律的“活态诗篇”。

李梅的1戏曲欣赏

李梅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记忆里的碎片,她记得奶奶总在夏夜的院子里摇着蒲扇,收音机里放着豫剧《花木兰》,奶奶跟着哼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那时的李梅只觉得咿咿呀呀的唱腔像催眠曲,不如动画片来得有趣,直到大学那场《牡丹亭》,她才惊觉:原来那些咿咿呀呀里,藏着比动画片更动人的故事,当杜丽娘在舞台上水袖轻扬,唱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李梅忽然红了眼眶——她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对生命的追问,看到了春色与寂寥的碰撞,看到了戏曲如何用最婉转的旋律,道尽最直白的人心。

从那以后,李梅成了戏曲剧场的常客,她不再满足于“看热闹”,而是开始“看门道”,她发现,戏曲的美是立体的,像一棵千年古树,根深埋于文化土壤,枝叶却舒展着艺术的多重维度,她曾为京剧《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先生的“卧鱼”身段惊叹——那一个轻巧的侧身,仿佛真的嗅到了花香,将杨贵妃的娇憨与醉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她也曾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中落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问一答,唱腔时而欢快时而低沉,两个年轻人欲言又止的情愫,在简单的扇子舞动中流淌得淋漓尽致。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戏曲,李梅开始做“功课”,她买了《中国戏曲史》,从汉代的“百戏”读到元代的杂剧,从明清的昆曲、京剧读到地方戏的兴起;她下载了戏曲App,跟着名家学唱京剧《空城计》的西皮流水,模仿越剧《碧玉簪》的“尹派”唱腔,尽管常常跑调,却乐在其中,她渐渐明白,戏曲的唱腔不是简单的“唱歌”,而是“声情并茂”——程派的幽咽婉转适合演绎悲情女子,如《锁麟囊》的薛湘灵;花脸的粗犷豪放则适合展现英雄气概,如《霸王别姬》的项羽,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那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是地域文化的沉淀,是代代相传的艺术密码。

李梅尤其痴迷于戏曲的“虚拟之美”,在话剧里,开门需要真实的门,上楼需要楼梯的道具,但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千里征程,一面旗子便是千军万马,演员几个圆场便走过了万水千山,她看川剧《变脸》,演员一个转身,一张张脸谱在鼓点中变幻,时而威严,时而狰狞,时而诙谐,那不是魔术,而是演员通过眼神、身段与脸谱的配合,将人物的内心外化为可见的“形”,她看昆曲《西厢记》中的“长亭”,没有真实的亭台,只有张生与崔莺莺的对唱,但两人水袖的交错、眼神的凝望,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秋风萧瑟的长亭,感受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戚,这种“以虚写实”的智慧,让戏曲突破了舞台的局限,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了对故事的二次创作,这正是戏曲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给你全部的答案,而是留白,让你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填充。

李梅的1戏曲欣赏

随着欣赏的深入,李梅也开始关注戏曲的“当代性”,她曾担心传统戏曲会与现代生活脱节,但当她看到新编京剧《红军故事》中,老班长用高亢的西皮唱腔讲述长征路上的牺牲,当她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用现代舞美设计让“游园”场景如梦似幻,当她看到年轻演员在短视频平台用戏曲腔演唱流行歌曲,吸引无数网友点赞,她忽然明白:戏曲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它可以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与时代对话,与年轻人共鸣,就像李梅自己,她不再把戏曲看作“过去式”,而是“进行时”——她会在周末穿上戏服,跟着社团学习身段,会在朋友圈分享看戏心得,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冷门却惊艳”的地方戏,比如秦腔《三滴血》的悲怆,黄梅戏《天仙配》的质朴。

李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戏曲心得:“戏曲的‘情’,不在唱多高,而在唱多真”“水袖的‘甩’,是情绪的出口,是故事的延伸”“脸谱的‘色’,是人物的标签,是善恶的宣言”,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观众,更成了一个传播者,她记得有一次,她带从未接触过戏曲的朋友去看《穆桂英挂帅》,朋友起初觉得“听不懂”,但当看到穆桂英挂帅出征时,那一声“帅”字如金石掷地,配合着英武的身段,朋友激动得拍案而起:“这哪里是老戏,这是英雄的史诗!”那一刻,李梅更加确信:戏曲的魅力,足以跨越年龄、跨越文化,让每一个用心感受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李梅常想,戏曲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它不疾不徐地讲述着千年的故事,用唱腔、身段、脸谱、服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美学世界,而作为欣赏者,要做的不是“评判”,而是“倾听”——倾听唱腔里的悲欢,倾听身段里的故事,倾听那些沉淀在旋律中的文化基因,当你在剧场里,为一个眼神心动,为一句唱腔落泪,为一段身段喝彩时,你便与这位“老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

相关问答FAQs

Q1:初学者如何入门戏曲欣赏?感觉听不懂唱词,也分不清流派,怎么办?
A:初学者入门戏曲,建议从“故事”和“情感”切入,不必一开始就纠结于专业技巧,可以先选择剧情熟悉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更容易代入情感,观看时可以提前了解剧情梗概,甚至找字幕版视频,先听懂“唱的是什么”,再感受“唱的是什么情绪”,至于流派,可以先从“听感”入手:比如京剧的梅派(梅兰芳)唱腔婉转柔美,程派(程砚秋)唱腔幽咽深沉;越剧的尹派(尹桂芳)唱腔清亮流畅,傅派(傅全香)唱腔俏丽灵动,多听几个流派的代表作,慢慢就能分辨出风格差异,可以关注戏曲的“视觉元素”,比如水袖、翎子、脸谱等,这些直观的表演往往能帮助理解人物情绪和剧情发展,慢慢培养兴趣后再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李梅的1戏曲欣赏

Q2:戏曲欣赏中,应该更注重传统程式,还是创新改编?两者如何平衡?
A:传统程式是戏曲的“根”,创新改编是戏曲的“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传统程式是历代艺人提炼的艺术精华,比如京剧的“起霸”(武将出场时的整套动作)、“走边”(夜行时的身段),这些程式化动作既有审美价值,又能准确传达人物身份和情绪,欣赏时需要尊重其规范性,理解其中的“规矩之美”,而创新改编则是戏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比如新编历史剧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现代戏对舞台技术的运用,青春版戏曲对年轻观众的吸引,这些创新能让戏曲保持活力,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平衡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戏曲的核心美学(如虚拟性、程式化、写意性)和文化内核(如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创新”是在此基础上,用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比如在音乐中加入现代配器,在舞美中融入科技元素,但创新不能脱离戏曲的本质,否则就会失去“戏曲味”,京剧《红军故事》在保留京剧唱腔和身段的同时,用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展现革命故事,既传统又现代,就是很好的平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