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研究所作为河南省内集戏曲研究、保护、传承、推广于一体的专业学术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梳理河南戏曲文脉、抢救濒危艺术遗产、推动戏曲创新发展的使命,其工作不仅关乎河南地方文化的活态传承,更对中国戏曲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所立足河南深厚的戏曲土壤,以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为核心,辐射全省各地小戏种类,构建了从史料整理到理论研究的完整学术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探索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生。
成立背景与核心定位
河南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到宋元杂剧,明清以来更孕育了梆子腔的多个分支,其中豫剧(河南梆子)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国家对传统戏曲“挖掘、整理、继承、革新”的号召,河南省戏曲研究所(初名“河南省戏曲工作室”)正式成立,初期以抢救濒危传统剧目、记录老艺人表演技艺为核心任务,历经数十年发展,研究所逐步发展为涵盖戏曲史论、音乐、表演、非遗保护、数字化传播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现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事业单位,核心定位为“河南戏曲的学术高地、资源宝库、传承枢纽”。
主要职能与学术实践
研究所的工作职能紧密围绕“研究—保护—传承—推广”四大维度展开,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路径。
(一)戏曲史料与理论研究
系统梳理河南戏曲的历史脉络是研究所的基础工作,团队通过对地方志、戏班档案、老艺人手稿、古代戏曲文献的爬梳,完成了《河南戏曲史》《豫剧通志》《曲剧源流考》等基础性著作,填补了河南戏曲断代史、剧种史的学术空白,在理论层面,研究所聚焦戏曲美学、表演体系、音乐结构等核心议题,例如对豫剧“常派”“陈派”“崔派”等表演流派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剖析,归纳出“唱、念、做、打”的地域化表达规律;针对梆子腔音乐的流变,提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缀体的融合机制”理论,为地方戏曲音乐研究提供了范式。
(二)传统剧目与技艺抢救
针对大量传统剧目“口传心授、人亡艺绝”的困境,研究所启动了“河南传统戏曲抢救性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全省各地,对200余位老艺人进行口述史录制,整理传统剧本1200余部,秦英征西》《穆桂英挂帅》《陈三两爬堂》等剧目被纳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100卷),成为各院团复排经典的重要依据,研究所联合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豫剧院等单位,对豫剧“甩腔”、曲剧“小调”、越调“花腔”等濒危唱腔进行数字化采录,建立“河南戏曲声音档案库”,保存了300余小时的一手音像资料。
(三)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
作为河南戏曲类非遗保护的专业机构,研究所深度参与豫剧、曲剧、越调的国家级非遗申报与保护工作,制定了《河南戏曲类非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生产性保护+生态性保护”的双轨模式,支持基层剧团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每年组织戏曲演出200余场,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融合,例如将豫剧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戏曲脸谱书签”“经典唱段数字专辑”等产品,让非遗“活”在当下。
(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研究所注重青年戏曲研究者的培养,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戏曲学硕士联合培养点”,每年举办“河南戏曲青年学者论坛”,支持青年学者赴国内外高校交流,主办《中原戏曲》学术期刊(季刊),刊发戏曲研究论文,成为全国地方戏曲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国际交流方面,研究所先后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机构合作举办“中国戏曲国际研讨会”,推动豫剧、曲剧等走出国门,2019年组织“河南戏曲欧洲巡演”,在意大利、德国等地引发广泛关注。
代表性成果与学术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河南戏曲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术著作与项目
出版《河南戏曲史》《豫剧音乐概论》《曲剧表演艺术研究》等专著4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豫剧流变与地域文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河南戏曲通史》获“中国戏曲理论著作奖”,填补了河南戏曲通史研究的空白。
(二)数字化保护工程
2020年,研究所启动“河南戏曲数字博物馆”项目,整合10TB戏曲资源,建立集剧本、音视频、图片、文献于一体的数据库,公众可通过VR技术“沉浸式”观看经典剧目排练过程,该项目入选“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典型案例”。
(三)实践推广成果
研究所复排的传统戏《七品芝麻官》《花木兰》等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现代戏《焦裕禄》《银杏树下》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推动河南戏曲创作走向全国,研究所培养的青年学者如张某某(研究豫剧音乐)、李某某(研究戏曲文献)等已成为国内戏曲研究的中坚力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当代挑战与未来方向
面对当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河南戏曲研究所也面临着传统观众老龄化、青年群体认知度不足等挑战,研究所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深化“戏曲+科技”融合,利用AI技术辅助传统剧目创作,开发戏曲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新媒体产品;二是加强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译介河南戏曲经典剧目,讲好中国故事;三是推动戏曲与文旅产业结合,在河南各地打造“戏曲主题小镇”“沉浸式戏曲剧场”,让戏曲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戏曲研究所在保护河南传统戏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A:研究所主要通过四方面措施保护传统戏曲:一是抢救性整理,对老艺人进行口述史录制,整理传统剧本和唱腔,建立“河南戏曲声音档案库”;二是非遗保护,制定非遗保护计划,支持基层剧团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融合;三是数字化保存,建设“河南戏曲数字博物馆”,通过VR、AI等技术实现戏曲资源的永久保存与传播;四是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培养青年学者,复排经典剧目,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
Q2: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河南戏曲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A:普通人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研究所成果:一是访问“河南戏曲数字博物馆”官网或线下展厅,免费查阅戏曲剧本、音视频资料;二是阅读研究所主办的《中原戏曲》期刊及出版的专著,如《河南戏曲史》《豫剧音乐概论》等;三是参与研究所组织的“戏曲进校园”“社区戏曲讲座”等公益活动,近距离接触戏曲研究与实践;四是关注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账号,获取戏曲知识普及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