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青州市京剧团如何让古老京剧在青州焕发新生并吸引更多观众?

青州市京剧团作为山东省内颇具影响力的地方专业戏曲表演团体,自1956年建团以来,始终扎根鲁中文化沃土,以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为己任,历经六十余载风雨沉淀,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剧团前身为当地民间京剧班社,1965年经青州市文化局正式定名,早期以演出传统折子戏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为集创作、表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团体,现有演职人员60余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3人、二级演员12人,年均演出场次超150场,服务观众逾10万人次。

青州市京剧团

剧团的艺术特色鲜明,在坚守京剧“生旦净丑”行当规范与“唱念做打”技艺精髓的同时,积极融入青州历史文化元素,形成了“文戏以情动人、武戏以技服人、唱腔兼具京韵与鲁中韵味”的独特风格,尤其在传统剧目的复排与创新上,既保留《四郎探母》《锁麟囊》等经典剧目的原汁原味,又创编了《范公青州》《李清照》等新编历史剧,将青州历史名人、地方传说与京剧艺术巧妙结合,既丰富了剧目储备,也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范公青州》以北宋名臣范仲淹知青州事迹为蓝本,通过“青州赈灾”“兴学育才”等情节,展现了“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该剧目在2019年山东省第六届戏剧红梅大赛中斩获剧目金奖,成为剧团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

为系统梳理剧艺术成果,现将剧团代表性剧目分类列举如下:

剧目类型 代表剧目 艺术特色
传统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严格遵循京剧流派传统,梅派唱腔婉转、程派念白细腻,复排中融入现代舞台技术
新编历史剧目 《范公青州》《李清照》 取材青州本土历史文化,唱腔融合鲁中民歌元素,服装道具兼具历史感与审美性
现代戏 《桃乡儿女》《红嫂》 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军民鱼水情,表演风格贴近生活,唱腔通俗易传播

在人才培养方面,剧团始终坚持“传帮带”传统,自1980年代起设立“青年演员培训班”,与山东省艺术学院、潍坊艺术学校建立合作,先后培养出张丽(工青衣,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王强(工老生,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剧团注重普及京剧艺术,年均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60余场,编写《青少年京剧启蒙教材》,在青州市10余所中小学设立京剧兴趣班,累计培养青少年学员2000余人,让京剧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青州市京剧团

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青州市京剧团积极探索“传统+现代”的传承路径:复排《龙凤呈祥》《杨门女将》等20余部传统剧目,建立“数字化剧目档案”,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京剧选段、幕后花絮等内容,2023年抖音账号“青州京剧”粉丝突破15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800万次;创编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轻喜剧《桃乡新韵》,将京剧与山东快书、茂腔等地方艺术形式融合,演出场场爆满,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作为青州文化的重要名片,青州市京剧团不仅活跃在本地舞台,还多次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交流演出,让“青州京剧”走向全国,剧团将继续以“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宗旨,在保护传统艺术的同时,拥抱现代传播方式,让京剧这一国粹在齐鲁大地上绽放新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青州市京剧团如何解决年轻观众对京剧“听不懂、不感兴趣”的问题?
A1:剧团主要通过三方面举措吸引年轻观众:一是创新表演形式,在现代戏中融入流行音乐、舞蹈元素,如《桃乡儿女》中加入乡村音乐伴奏,增强节奏感;二是开展“沉浸式演出”,在剧场设置互动环节,邀请观众体验脸谱绘制、身段学习;三是利用新媒体传播,将经典唱段改编为1-3分钟的短视频,搭配趣味解说和动画特效,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触达年轻群体,让京剧艺术更“接地气”。

青州市京剧团

Q2:新编历史剧《范公青州》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
A2:《范公青州》的创作灵感源于北宋范仲淹知青州期间“先忧后乐”的执政理念与文学成就,青州作为范仲淹晚年任职地,他在此兴修水利、创办书院,留下“井中天下”的佳话,该剧艺术价值体现在:一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通过“青州赈灾”“书院讲学”等情节,立体展现范仲淹的文人风骨;二是唱腔创新,在京剧二黄、西皮基础上融入青州民歌《打秋千》的旋律,形成兼具古典韵味与地方特色的“青州京调”;三是主题深刻,以小人物视角折射家国情怀,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