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戏是中国地方戏曲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民间,因其独特的坠胡伴奏和高亢婉转的唱腔而深受群众喜爱,作为坠子戏的重要传承人,郭永章的名字几乎与这一剧种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表演艺术家,更是推动坠子戏从田间地头走向专业舞台的关键人物。
坠子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它由河南坠子的曲艺形式演变而来,最初是艺人在农闲时节走街串户的说唱表演,后逐渐吸收了梆子戏、京剧等戏曲的表演元素,形成了兼具说唱与戏剧特征的独特剧种,坠子戏的音乐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坠胡的琴筒蒙以蟒皮,音色苍凉悠远,既能模拟人声的细腻,又能烘托剧情的跌宕,唱腔上,坠子戏分为“平腔”“快板”“垛板”等多种板式,擅长表现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伦理道德题材,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乡土气息。
郭永章1928年出生于河南商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坠子戏熏陶,12岁拜当地坠子戏名角张文秀为师,正式开启学艺生涯,由于天赋出众且勤奋刻苦,他很快掌握了坠子戏的核心技艺,尤其擅长老生、小生行当,在表演中,他注重“唱、念、做、打”的融合,唱腔上既保留了坠子戏传统的“大本腔”韵味,又融入了京剧的“丹田气”技巧,使得声音洪亮而不失柔美;念白方面,他结合河南方言的特点,形成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独特风格;身段表演上,他借鉴了武术中的“亮相”技巧,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20世纪40年代,郭永章随戏班辗转各地演出,逐渐在豫东地区声名鹊起,代表作《包公案》《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成为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郭永章积极响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致力于坠子戏的改革与创新,他一方面整理传统剧目,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保留优秀的民间文化精髓;他尝试将坠子戏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如在伴奏中加入扬琴、二胡等乐器,丰富了音乐层次;在表演形式上,他突破了曲艺坐唱的局限,增加了舞台调度和武打场面,使坠子戏更具观赏性,1956年,他参与组建了商丘市坠子戏剧团,通过“以团带戏、以戏带人”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为坠子戏的传承奠定了人才基础,他还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戏曲汇演,让坠子戏这一地方剧种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郭永章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坠子戏的坚守与传承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戏曲面临生存危机,郭永章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深入农村演出,并整理出版了《坠子戏传统剧目选》《坠子唱腔选集》等书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他常说:“坠子戏是咱老百姓的戏,丢了根就对不起祖宗。”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让他成为坠子戏界的一座精神丰碑。
郭永章艺术生涯与贡献简表
时间阶段 | 主要事件 | 艺术贡献 |
---|---|---|
1940-1949年 | 随戏班在豫东地区演出,形成个人表演风格 | 确立老生、小生行当的表演范式,奠定群众基础 |
1950-1965年 | 参与组建商丘市坠子戏剧团,整理传统剧目 | 推动坠子戏从民间曲艺向专业戏曲转型,培养首批专业演员 |
1980-2000年 | 整理出版坠子戏文献,坚持基层演出 | 保存坠子戏艺术火种,为非遗申报提供重要依据 |
相关问答FAQs
Q1:坠子戏与其他地方戏曲(如豫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坠子戏与豫剧虽同属河南地方戏曲,但在音乐、表演和题材上有明显区别,音乐上,坠子戏以坠胡为主要伴奏,唱腔更接近曲艺说唱,节奏自由灵活;豫剧则以板胡为主,唱腔高亢激越,板式规整,表演上,坠子戏保留了曲艺的“坐唱”传统,更注重叙事性;豫剧则侧重“唱、念、做、打”的综合性,题材上,坠子戏多表现民间生活伦理故事,豫剧则涵盖历史、宫廷等多种题材。
Q2:郭永章对坠子戏传承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A2:郭永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融合,在保留坠胡主奏的基础上,加入扬琴、二胡等乐器,丰富了音乐表现力;二是表演形式突破,从曲艺的“一人多角”坐唱,发展为戏曲的“角色化”舞台表演,增加了武打和舞蹈元素;三是剧目内容革新,整理传统剧目时剔除封建糟粕,同时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如《朝阳沟》(坠子戏版),使坠子戏更贴近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