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德艺双馨材料如何界定其核心内涵与评价标准?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以“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和“忠孝节义”的道德教化功能,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审美追求,在戏曲传承与发展中,“德艺双馨”始终是对从业者的至高要求——“德”是立身之本,关乎艺人的品格修养与职业操守;“艺”是立身之基,要求技艺精湛且不断创新,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戏曲德艺双馨材料

德之根基:艺德为先,人品为上

戏曲界自古便有“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古训,强调“艺”的施展必须以“德”为引领,这里的“德”,首先体现在“艺德”上,艺人对艺术需怀有敬畏之心,从台前到幕后均需恪守规范,传统科班中“尊师重道”的规矩,不仅是形式上的鞠躬问好,更是对师父技艺与品格的双重传承;演出时“不欺场、不偷懒”的职业操守,要求演员无论观众多少,都以最佳状态呈现,这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梅兰芳大师在演出前必提前到场“扮戏”,即便在身体不适时也坚持完成表演,他说:“观众买票是来看戏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这种对艺术极致负责的态度,正是艺德的生动写照。

“德”体现在“人品”上,戏曲演员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对社会风气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一辈艺术家常以“先做人,后做戏”训诫后辈,强调人品与戏品的统一,程砚秋大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拒绝为日伪演出,不惜蓄须明志、多年不登台,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让他的艺术更具人格魅力;豫剧大师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全国巡回义演,用半年时间演出170余场,收入捐献给志愿军购买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她常说“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演员心里要装着人民”,这种家国情怀与大爱精神,正是人品升华的体现。

“德”还包含对行业的责任感与对传承的使命感,戏曲艺术非一人之功,需流派纷呈、代代相传,艺人需具备“传帮带”的胸怀,不吝啬技艺,不固步自封,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不仅创立了“荀派”艺术,还广收弟子,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他要求弟子“不仅要学我的戏,更要学我的‘戏德’”;当代京剧名家王珮瑜通过新媒体普及京剧知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戏曲之美,她认为“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老艺术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这种对行业发展的担当,也是“德”的重要内涵。

艺之精魂: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艺”是戏曲演员的立身之本,没有精湛的技艺,“德”便失去了承载的载体,戏曲艺术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艺的打磨需经年累月的苦练,从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到昆曲的“一字数息,一腔数转”,无不考验演员的基本功,豫剧演员小香玉为了练好“甩发”技巧,头顶沙袋练习,直到脖颈酸痛难忍仍不放弃;京剧武戏演员于魁智在排练《野猪林》时,为掌握“高台摔叉”的动作,反复练习直至全身淤青,他说:“戏曲的‘美’是用汗水换来的,差一点观众都能看出来。”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正是“艺”之精魂的体现。

戏曲德艺双馨材料

“艺”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技艺”,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活传统,戏曲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在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形成新的流派与表现形式,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融入舞蹈元素,开创了“古装新戏”的先河;程砚秋在唱腔上吸收京剧、梆子等剧种的特点,创造出“程派”独特的“脑后音”与“鬼音”;当代戏曲人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舞台技术增强表现力,如越剧《新龙门客栈》用多媒体营造武侠氛围,京剧《红灯记》在音乐中加入交响乐元素,让老戏焕发新光彩,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为了让戏曲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吸引更多观众。

德艺相融的当代实践:老树新枝,薪火相传

在当代戏曲发展中,“德艺双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老一辈艺术家仍以“德艺”为标杆,引领行业风气,年逾八旬的京剧名家李维康,至今仍坚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她说:“只要还能开口,就要把好戏传给孩子们”;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被誉为“昆曲皇后”,她收徒从不收“拜师礼”,只要求徒弟“真心爱戏,认真学戏”,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成为年轻演员的榜样。

青年戏曲演员在继承“德艺”传统的同时,展现出新的担当,95后京剧演员王梦婷,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戏曲化妆、练功日常,吸引百万粉丝,她在视频中常说:“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需要年轻人用新方式去爱”;豫青年演员汪荃珍,不仅深耕传统剧目,还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焦裕禄》,用戏曲讲述中国故事,她说:“演员的‘德’,就是要用艺术服务时代、温暖人心”。

戏曲德艺双馨代表人物及实践表

人物 剧种 艺术成就 品德修养与社会贡献
梅兰芳 京剧 创立梅派艺术,代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抗战义演筹款,传承弟子
常香玉 豫剧 创立常派艺术,代表《花木兰》《拷红》 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创立香玉剧社培养人才
程砚秋 京剧 创立程派艺术,代表《锁麟囊》《荒山泪》 刚正不阿拒绝为侵略者演出,创办“秋声社”传承艺术
王珮瑜 京剧 余派传人,推广京剧普及 通过新媒体传播戏曲知识,创办“瑜音社”培养青年演员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演员如何平衡技艺打磨与品德修养?
A1:技艺打磨与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需同步推进,技艺是“形”,需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功,扎实掌握基本功,这是对职业的尊重;品德是“神”,需在日常中以“尊师重道、敬畏观众、心系家国”为准则,将“德”融入每一次表演与待人接物中,演员在排练中精益求精(艺),是对团队与艺术的负责;在演出前主动为观众调整麦克风位置(德),是对观众的关怀,只有“形神兼备”,才能真正实现“德艺双馨”。

戏曲德艺双馨材料

Q2:在新媒体时代,戏曲“德艺双馨”的传统如何传承?
A2:新媒体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德艺双馨”的传统可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演员的幕后练功过程(如“压腿”“吊嗓”),让观众直观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弘扬“敬业”之德;讲述老艺术家的德艺故事(如梅兰芳蓄须明志、常香玉捐飞机),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传播,让年轻一代理解“德”对艺术的重要性,演员在新媒体中需坚守艺术本真,避免过度娱乐化,以正能量内容引导观众,让“德艺双馨”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