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戏曲擂台赛2017,是技艺比拼还是文化传承的舞台?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戏曲文化底蕴深厚,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在这里代代相传,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标识,2017年,一场旨在传承戏曲艺术、挖掘青年人才、推动戏曲创新的大型赛事——“河南戏曲擂台赛”成功举办,为河南戏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河南戏曲擂台赛2017

这场赛事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历时半年,覆盖全省18个地市,吸引了来自专业院团、艺术院校、民间剧社的2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以“擂响中原,传承经典”为主题,设置了豫剧、曲剧、越调三大主赛道,以及稀有剧种(如大平调、怀梆、四股弦等)展演单元,既展示了主流剧种的深厚根基,也为濒危剧种提供了保护与传播的平台,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采用专家评审与大众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赛事的专业性与群众性。

参赛选手中,既有来自河南豫剧院、河南曲剧团等专业院团的“台柱子”,也有基层剧团的青年演员,更有戏曲爱好者中的“票友”代表,年龄跨度从18岁到65岁,老中青三代同台竞技,展现了河南戏曲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在初赛阶段,选手需演唱传统剧目的经典选段,如豫剧《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曲剧《卷席筒》的“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等,考验基本功与唱腔功底;复赛增加了“即兴表演”环节,选手需根据给定情节现场演绎,考察对人物的理解与舞台表现力;决赛则以“完整剧目片段”呈现,选手需在10分钟内塑造鲜活角色,对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赛事的一大亮点是对“创新”的鼓励,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部分选手尝试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或用戏曲形式演绎红色经典,如豫剧现代戏《焦裕禄》选段“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以真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稀有剧种展演单元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大平调《三上轿》的粗犷豪放、怀梆《李天宝吊孝》的乡土气息,展现了河南戏曲的多样性,赛事期间还举办了“戏曲进校园”“名家大师课”等活动,邀请豫剧大师唐喜成、曲剧演员胡小凤等艺术家亲临指导,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

河南戏曲擂台赛2017

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平台等多渠道传播,赛事累计观众超5000万人次,成为2017年河南文化领域的“现象级”事件,豫剧选手吴素真凭借《穆桂英挂帅》“捧印”选段摘得“十大名角”称号,曲剧青年演员方素珍因《陈三两爬堂》中的细腻表演获得“最佳新人奖”,稀有剧种演员张怀福因大平调《寇准背靴》获“传承贡献奖”,这些获奖选手如今已成为河南戏曲的中坚力量,活跃在基层舞台与文艺演出中。

这场擂台赛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比拼,更是一次戏曲文化的集中展示,它挖掘了一批优秀人才,推出了一批经典剧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戏曲的关注与热爱,在数字化时代,河南戏曲通过这样的赛事找到了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方式,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2017年河南戏曲擂台赛对河南戏曲的传承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
答:2017年河南戏曲擂台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传”的方式,在传承方面发挥了多重作用:一是挖掘了一批青年人才,如吴素真、方素珍等选手如今已成为各剧种的骨干力量,填补了戏曲人才断层;二是推动了稀有剧种的保护,通过专门展演单元让大平调、怀梆等濒危剧种进入公众视野,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其传承;三是创新了传播方式,通过电视与网络直播,让年轻观众重新认识戏曲,部分高校甚至因赛事开设戏曲选修课,培养了潜在观众群体;四是促进了传统剧目的复排,参赛选手需打磨经典选段,间接推动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的舞台呈现。

河南戏曲擂台赛2017

问:赛事中选手的表演风格有哪些特点?如何体现河南戏曲的地域特色?
答:选手表演风格呈现“传统功底与创新表达并重”的特点:多数选手严格遵循豫剧的“豫东调”“豫西调”、曲剧的“阳调”“诗赋腔”等传统唱腔,如豫剧选手高红旗对唐派(唐喜成)须生唱腔的精准还原,体现了对传统的坚守;青年选手在念白、身段上融入生活化表达,如曲剧选手在表现市井人物时加入方言俚语,增强了角色亲和力,河南戏曲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上兼具中原文化的“质朴厚重”与“细腻婉转”,如豫剧的“大气磅礴”与曲剧的“生活化叙事”;二是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包青天》《七品芝麻官》等,体现中原地区“忠孝节义”的价值观;三是表演中融入河南民俗元素,如大平调的“武打套路”借鉴了少林武术,怀梆的表演节奏与豫西地区的生活节奏紧密相关,展现了戏曲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