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诸葛亮吊孝唱词中,诸葛亮借唱词抒发了怎样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

京剧《诸葛亮吊孝》是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在周瑜病逝后,不顾东吴将领的敌意,亲赴柴桑吊唁,以真挚情感化解恩怨,剧中唱词作为情感与叙事的核心,既体现了诸葛亮的胸襟智慧,也饱含对周瑜的追思敬重,语言典雅凝练,情感跌宕起伏,极具艺术感染力。

京剧诸葛亮吊孝唱词

唱词开篇即以“见灵位不由人珠泪滚滚”奠定哀思基调,诸葛亮面对周瑜灵柩,感慨万千。“想当年赤壁战火光映空,周郎定计破曹公”,寥寥数句便勾勒出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既是对周瑜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暗含共同抗曹的旧谊,随后“你本是英雄盖世人称颂,可惜你一命早归阴”,直抒惋惜之情,语气中既有对对手的敬重,也含对命运无常的慨叹,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正是京剧唱词“以情带声”的典范。

剧中诸葛亮追忆与周瑜的过往时,唱词融入叙事与抒情,如“忆昔年同在帐中议事,你执剑我摇扇共谈兵机”,通过“执剑”“摇扇”的细节对比,展现二人性格差异却志同道合的默契,而当面对东吴将领的质疑时,唱词转为沉稳坚定:“周郎虽与我棋逢对手,却都是为汉室尽忠心”,将个人恩怨上升至家国大义,既化解了敌意,也彰显了诸葛亮“以国事为重”的格局,此时的唱腔多采用“西皮导板转原板”,旋律由悲转昂,情感层层递进,将诸葛亮的智慧与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

唱词的语言特色在于文白结合,既有“灵前奠酒三杯奉”的典雅,也有“你死我活是虚情”的直白,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贴近观众理解,在表达哀思时,多用“泪如雨”“断肠人”等传统意象,如“哭一声周公瑾,再叫声周都督,你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怎不叫人泪涟涟”,反复咏叹,强化悲痛之情;而在劝慰东吴时,则以“联吴抗曹是正理,岂可因私废公论”等理性词句,体现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这种情感的起伏与语言的张弛,使得唱词既有文学性,又具戏剧张力。

京剧诸葛亮吊孝唱词

通过唱词,诸葛亮形象不再是“多智而近妖”的谋士,而是重情重义、胸怀天下的政治家;周瑜也超越了“嫉贤妒能”的刻板印象,成为“雄姿英发”的英雄,二人的对手戏虽少,却通过唱词完成了跨越生死的“对话”,让观众在哀婉中感悟家国大义,在冲突中体会英雄相惜。

经典唱词片段 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
“见灵位不由人珠泪滚滚,想起了周公瑾无限伤情” 悲痛、惋惜 直抒胸臆,奠定哀思基调
“忆当年赤壁战火光映空,周郎定计破曹公” 追忆、敬佩 叙事与评价结合,凸显历史功绩
“周郎本是英雄汉,可惜他一命早归阴,哭一声周公瑾,再叫声周都督,你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敬重、不舍 反复咏叹,强化情感共鸣

FAQs

  1. 《诸葛亮吊孝》中诸葛亮为何要亲自吊唁周瑜?
    诸葛亮吊唁周瑜既是出于对这位对手的真诚敬重,也是出于政治考量:周瑜死后,东吴群情激愤,蜀吴联盟面临破裂风险,诸葛亮以吊孝为名,既能安抚东吴情绪,化解敌意,又能巩固孙刘联盟,为后续抗曹奠定基础,体现了“攻心为上”的外交智慧。

    京剧诸葛亮吊孝唱词

  2. 这出戏的唱词如何体现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唱词通过“哭灵”时的悲痛追忆展现其重情义,通过“劝吴”时的理性分析展现其顾大局,通过“忆昔”时的细节描写展现其谦逊(如“你执剑我摇扇共谈兵机”),既有对对手的真诚哀悼,又有对国家利益的深谋远虑,塑造了“智圣”诸葛亮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